close

 

1212日這場「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的音樂會, 除了各名家展現合奏的實力外, 也是我第一次看到這麼多演奏家使用iPad當樂譜, 前後上台的總共有九位音樂家, 其中就有四位使用iPad樂譜, 包括兩位鋼琴、一位小提琴及一位大提琴, 當工作人員把他們的譜架擺到舞台上時, 怎麼是一個平板電腦(tablet)擺在譜架上呢? 然後地上擺一塊踏板(foot-pedal), 而同台的另幾位演奏家還是掛著長長的紙本樂譜, 形成了有趣的對比。

記得前年芝加哥交響樂團來時, 有一位團員因身體狀況而使用tablet替代樂譜, 好像還得經過樂團同意才行, 想是因這牽涉到全體的統一性, 還有因tablet背光發亮可能對他人的干擾之故吧! 沒想到這次小團體的演出, 就已有快一半的音樂家使用tablet了。

一般獨奏的音樂會, 音樂家大多全場背譜, 以示自己有充分的準備, 如果是室內樂型態, 則大多有備樂譜, 畢竟有人搭配總得謹慎點。以小提琴演奏會為例, 我們常看到的情形是: 小提琴家的樂譜擺得落落長, 單單雙頁展開還不足, 得一次展開數頁才行, 有時還很擔心會演奏到一半時樂譜飄落下來。而擔任伴奏性質的鋼琴家身邊通常會坐一位幫忙翻譜的人, 以便在樂曲快速推進時幫忙翻頁, 免得演奏家手忙腳亂, 亂了拍子, 當然也看過鋼琴家自己翻譜的, 也有協助人員不知何時翻譜的窘況。總之, 就會有一種「手忙腳亂」的緊張感, 想說萬一翻過頭或是掉下去了怎麼辦, 所幸這種狀況尚屬少見, 顯示大家都是訓練有素的。

然而電腦科技這麼發達了, 實在也沒有理由不能用螢幕顯示來取代樂譜的道理, 特別是在tablet普及後, 帶個tablet上台輕而易舉, 只要能有個讀譜的App, 再加上個透過藍芽(Bluetooth)無線傳輸或USB連接線的腳踏板就行了, 這樣就可以用腳來翻頁, 再也不用手忙但腳還是會亂了。

剩下的問題是作品是否有電子版了, 電子書都已經把紙本書打得落花流水了, 「電子樂譜」當然也不會太大的問題。因為我做過電子書閱讀器, 也讀了百餘本電子書, 我是滿能適應這樣方便輕巧的閱讀方式的。電子紙做的電子書閱讀器並不是合用在電子樂譜, 原因很簡單: 翻頁顯示速度可能會讓音樂家遲疑! 但因他沒有會發亮的背光, 其實是更適合在舞台上的, 不會干擾到現場燈光及他人。用iPad這類的Tablet當顯示幕, 輕巧方便, 它的問題主要是螢幕太小, 12”螢幕只能顯示單頁, 演奏家得適應一下才行, 但只要著作權的問題能解決, 我是滿看好的。

試想下次芝加哥交響樂團來台, 全團都使用Tablet電子樂譜, 此時Riccardo Muti 帶著iPad上台, 成了全場唯一一位用手滑來滑去的人, 也許3D感測可以用「揮的」, 但是那麼龐大複雜的總譜, 12”螢幕看來太辛苦了, 所以指揮架上可以用一台42”的顯示幕取代。其他團員的腳下都有一個腳踏板, 每個人一台iPad, 不用像現在兩名小提琴共用一個譜, 左手邊的要幫忙翻譜 (關於這點我老有點疑慮: 這樣弦樂音量不是瞬間減半了嗎?), 然後整個舞台上bling bling, 只怕有人萬一動作太大 (通常是首席或木管) iPad摔到地上就慘了!

現在語音辨識越來越強, Siri之類的, 下一步應該是用聲音辨識的方式判別樂器的聲音高低及速度, App自己知道音樂進行到那一段的那個音符, 然後就自己翻頁, 這樣連腳踏板都不用了,音樂家也只要帶個iPad上台就行了, App自己會翻頁, 也會知道折返符號自己跳回去; 如果有彈錯音符, App會記錄下來, 演奏者可以當事後檢討用, 豈不妙哉!。樂譜是從雲端下載的, 也不用擔心忘了帶譜之類的鳥事, 唯一要擔心的是「沒電了!, 所以以後音樂廳的舞台上要有USB充電插座, 以備不時之需! !

CMS Lincohn.jpg

Foot pedal.jpg

henle_sheet_music_app_printed_layout.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p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