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啟】
今年音樂會多到爆,聆聽錄音的時間被壓縮了,下半年有幾場馬勒的演出,不知何原因,在BRSO/Rattle的馬七演出之後,想再把馬勒的交響曲go through一次,檢視架上的CD,Solti的馬勒只有3/5/8,其實我也沒太多Solti的錄音,總覺得他那機器人式的指揮動作,史巴克般的神態,似乎不很精準的拍點,並沒很吸引我。
【重啟】
今年音樂會多到爆,聆聽錄音的時間被壓縮了,下半年有幾場馬勒的演出,不知何原因,在BRSO/Rattle的馬七演出之後,想再把馬勒的交響曲go through一次,檢視架上的CD,Solti的馬勒只有3/5/8,其實我也沒太多Solti的錄音,總覺得他那機器人式的指揮動作,史巴克般的神態,似乎不很精準的拍點,並沒很吸引我。
有些傳統必須堅持,有些需與時俱進,有些則是一去不回,日本是個很尊重職人的地方,細心維護傳統的技藝,兢兢業業的投入每件事,崇尚精神面的附加價值,優質的便成為Legend被傳頌,也有部分成為Legacy被傳承,在科技競賽裡,呈現有好有壞的結果,日本是古典音樂大市場,還真保留別的區域已淡化的legacy。
東京的音樂會多到不知如何選擇,音樂表演場所當然也是為數不少,東京都的活動人口數超過兩千萬,要支撐這樣規模的音樂活動,看似合理,然而觀眾人數遞減還是無法避免的趨勢。
疫情前後兩次到東京商旅,難得待的時間較長,因此鎖定以音樂廳為主的行程,過往短期行程都只快閃Suntory Hall及東京文化會館,這兩次再加上五個場所,以山手線圍繞的區域為主,應該是東京都心的主力表演場所,就此評介一番,次序就依山手線順時鐘方向。
相對於去年周善祥(Kit Armstrong)來台”百日奇航”,這次一個月的時間算是”有備而來”,即便是準備期很短,每場音樂會想表達的意念就明確多了,十一場的音樂會,我到了七場,跟去年一樣的數量。
先來個免責聲明: 本篇po文沒有任何性別歧視的意思,純粹就當下的現象發表個人意見,希望世界更美好。
女性音樂家歷經百年的奮鬥,從獨奏家開始,逐步進入樂團,然後慢慢的步上指揮台,這條漫長的道路走到今日,在台灣已經逐漸翻轉男性的天下,不論是NSO或TSO,女性團員都超過一半,長榮交響樂團更是”萬綠叢中一點黑”(女團員著深綠色服裝),我都覺得快變成”長榮女子樂團”了。女性指揮雖然還沒有主要位置,在台灣仍能經常站上指揮台,像張尹芳、莊文貞、許瀞心等,我甚至覺得去年應該爭取陳美安來接掌NSO! 在海外,我只在東京看過Marin Alsop指揮日本讀賣交響樂團,遇到女指揮的機率非常的低。
其實這樣的拉對比較沒啥意義,怎麼把一位成名已久、經驗豐富的大指揮,跟一位正在成長奮鬥的年輕指揮,放在一起看呢? 但日前這兩場音樂會形成的對比,卻讓我點滴在心頭,就拿來說項一下。
因為疫情索國的關係,吳曜宇有不少指揮演出的機會,我前後聽了不少次,包括有貝多芬第九這樣的大戲,也有國內作曲家首演的大型舞作,跨距相當大,甚至我都覺得有點被當”工具人”來操練,以至於對他並沒有特別印象。最近兩場NSO的音樂會都由他上陣,兩週前的Suk第二號交響曲,因為對曲目不熟,只能佩服他用背譜方式演出的用心,相當大膽。直到上週五的柴可夫斯基第一號交響曲,才逐漸體會他的企圖。
即便馬勒的第一號交響曲就已經催出”巨人”般的聲響,第二號及第三號更進一步的把人聲堆疊上去,創造出更巨大驚人的能量,雖然後來的第八號”千人”動員更為誇耀,卻有些過了頭,因此第二及第三成了兩首最能show up的大曲目,兩首作品各有所長,樂曲各名家皆有詳述,我以非專業的簡單快比,馬二是升天的過程,馬三是昇華的歷程,因此馬二有較多的官能性,馬三有較多的精神性,干安捏? 挖系咧拱蝦密?!
馬二及馬三都是多樂章作品,都有很長的第一樂章(或第一段),聲樂都是在滿後面才出現,馬二動用女高音及女中音,馬三雖然少了女高音,卻有兒童合唱團代替,但馬勒給的時間都不長(浪費?),合唱團在馬二的聲勢比馬三大,兩者的管弦樂動員都很龐大,馬二還是比馬三誇耀些,就樂團演出的組合及編制來看,馬二雖然更大,連後台都比馬三大,不過馬三光多一個兒童合唱團就不易上演了。
從去年12/21日周善祥(Kit Armstrong)第一場到今年3/10台北最後場,總共聽了他在台灣15場音樂會中的七場,聽第一場時是有點試試看的心態,他早在2011年就來過台灣演出,幾乎沒有印象,鵬博膽敢找他來演出五天的莫札特奏鳴曲全集,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膽,因為我是贊助單位的”貴賓”,所以頂多浪費點時間而已,沒想到就這樣展開這個驚異之旅!
第一天聽完,我寫下這樣的感想:
之前有提過,在所有交響樂曲裡最常被演出的是”第五號交響曲”,而最被認為是絕命終結者的是”第九號交響曲”,當我繼續挖下去的時候,發現交響樂曲裡最神秘、最有得議論的是”第七號交響曲”,「七」這個數字對不少作曲家還真的是頗堪玩味的數字,就讓我來議論一下:
【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
從1988年到紐約長島進修後,開始跑海外的音樂會,返國後經常出差歐美日等地,每到一個城市都會去尋訪一下當地的音樂廳及歌劇院,由於差旅行程不定,加上以往網路訂票也不發達,都是到達當地才去現場買票,這三十年下來,近百場的音樂會及歌劇,不管多麼熱門,不管有沒有掛上Sold Out! 只有一次沒能順利進場,我一直相信這是”秘密”的力量,總是會在絕處逢生,或遇到貴人,樂迷們聽來…
【美國經驗】
2020年末,當新冠肺炎橫行全球,在台灣還可以在年底來個強力放送的音樂週,七天六場在四個場地的音樂表演,再加上一場電影,特別於臉書連續紀錄,整理如下:
Day 1 (12/21 Mon): Kit Armstrong 周善祥 @國家音樂廳演奏廳
這樣不是才回答一半的問題嗎?
哪有,隨便套個作曲家的名字上去都對啊! 不管是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或是柴可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或是馬勒第五號交響曲都馬對! 更何況還有蕭斯塔高維奇的第五、普羅高菲夫的第五、西貝流士的第五、布魯克納的第五等這些音樂會的常客。所以說"第五號交響曲"是音樂會最常演出的交響曲,贏過”絕命終結者”的第九號交響曲!
【前言】
金庸在「笑傲江湖」裡以一部「辟邪劍法」武功祕笈來牽動江湖恩怨及人性險惡,而要練就此劍法的要訣是記載在「葵花寶典」的首頁: 「練此神功,必先自宮」,於是東方不敗、岳不群、林平之等人為達武功之最高境界,就此了斷塵緣。然而令狐沖在練「獨孤九劍」時,風清揚只要他忘了一切,無招勝有招,令狐沖塵緣未了,「獨孤九劍」也沒法勝過「葵花寶典」,只因邪不勝正,金庸總得設法讓令狐沖勝出。
地鐵
紐約的地下鐵很吵,紅棕色及銀灰色的鐵怪,在以鐵架支撐著的地道裡,轟隆隆的快速奔馳。特別是那些快速列車不停靠的站,從黑暗處漸漸靠近的震動,一下子變成一陣旋風,伴著擠壓在狹小的車站空間的震耳迴音,當回過神時,它已消失在另一個黑暗裡了。幾個分貝的噪音呢?沒有人會去計較的。那就是紐約地鐵的聲音,當電車通過後,那空間的寧靜及帶有煤油味的氣流,反而是最令人難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