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曾經有那麼個年代,晚間的娛樂是俊男美女或恩愛夫妻穿起禮服,攜手走入夜總會,啜飲著香檳,慢慢地品嘗著美食,欣賞著舞台上傳來輕鬆愉悅的樂聲,然後隨著輕舞,再踏著月光回家

      如果是去音樂廳歌劇院,就沒飯吃、沒酒喝,還得正經八百的;如果是有歌手演唱,又得轉身聆聽;如果是爵士,規模小了些;於是令我想起了大樂團演奏的輕音樂,舞台上響起的是音響豐富的管弦樂,而演奏的是輕柔無壓力的音樂,似乎延續了歐洲宮廷舞會,史特勞斯家族的舞曲這正是在六零、七零年代風行的輕音樂 (Easy Listening)”,而其代表就是曼陀瓦尼及波瑪麗亞大樂團!

     以其人之名為樂團之名,在台灣以這兩支樂團最為知名,而他們有其相似及相異之處,輕音樂的翻譯應該是易音樂好些,因為以整個編制的大樂團來做演出,怎可能會? “才是令人放下正經八百的曲式、規則、長度等的用字,可以輕易跟上旋律,可以隨興而聽。

     曼陀瓦尼(Annunzio Paolo Mantovani, 1905-1980)出身自義大利音樂家庭,父親可是史卡拉劇院的樂團首席! 年少時舉家遷居英國,接受正規的音樂教育,畢業後走的卻是流行音樂的路線,自組樂團於歌舞廳演奏,在二戰期間是當時倫敦頂受歡迎的樂團。曼陀瓦尼樂團最具特色的是他的串聯迴音 (Cascading Strings)”,弦樂聲部維持同音高音量,但卻各保持一些延遲,於是產生了類似教堂迴音的效果,弦樂聲綿延不絕,悠長優美,這是曼陀瓦尼樂團的主力編曲家賓奇(Ronald Binge)的創意,也成就了曼陀瓦尼之聲(Mantovani Sound)”

     曼陀瓦尼樂團二戰後,漸漸的以錄音為主,出版超過五十張唱片以上,是Decca當年力抗歐陸美國的古典交響樂團的利器,也是當時音響大展用以展現音效的示範片。成名作為紅磨坊之歌(Song from Moulin Rouge)"【請參考文末link】,主旋律第二次出現時,展現了串聯迴音那如絲綢般細緻華麗的音質,也正是輕音樂最動聽的演奏方法。甚至於將之套用到古典樂曲都一樣好聽,例如德布西的,更是海風拂面!

     晚曼陀瓦尼二十年的波瑪麗亞 (Paul Julien André Mauriat, 1925-2006),南法馬賽人,也是受正規音樂教育,同樣在等大人時投入流行音樂之路,也一樣組了自己的樂團在舞廳為歌手伴奏,然而波瑪麗亞是屬於創作型的輕音樂高手,自己參與寫作歌曲及音樂,開始在法國演奏及錄音,他揚名國際的創作是在1963年連奪三週美國排行榜冠軍的”I will follow him”,這首耳熟能詳的樂曲還被電影修女也瘋狂(Sister Act)”引用來狂頌上帝!稍後波瑪麗亞的另一首代表作是他改編成演奏版本的”Love is blue”,原歌曲並不是太成功,但被波瑪麗亞修改後,連下排行榜五週冠軍! 波瑪麗亞成為第一位在美國告示榜居冠的外國團體,也是有史以來最賣座的音樂演奏團體!

      波瑪麗亞長年持續帶領樂團巡迴演出,最後一次由他自己指揮的演出是1998年在日本大阪的告別演奏會,而他超愛去日本演奏,連帶著台灣聽眾也對波瑪麗亞大樂團特別熟悉(有來過台灣嗎?),他的錄音大都由Philips發行,總數量超過百張。波瑪麗亞音樂的特色是導入了電子樂器及音效,也就是插電,因此聽來比曼陀瓦尼豐富多變些,也就不用串聯迴音來製造效果了。

      這兩支樂團先後帶來了無數的輕音樂聆聽樂趣,曼陀瓦尼樂團演奏的深度大於廣度,波瑪麗亞樂團則是廣度大於深度,各有欣賞的樂趣,也可以比較一下當年DeccaPhilips錄音的差別,Decca強化它 Hi-Fi的能力,音場及動態都相當優秀,Philips則在厚實度及忠實度有不錯的表現,不過既然是輕音樂,就按下Play鍵放鬆的聽吧!

樂曲link:

Montavani.jpg  La Mer.jpg  World of Montavani.jpg

Paul Mauriat.jpg  Sayonana.jpg  Love is blue.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pha  的頭像
    Alpha

    alpha 追逐的蹤跡

    Alp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