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去年周善祥(Kit Armstrong)來台”百日奇航”,這次一個月的時間算是”有備而來”,即便是準備期很短,每場音樂會想表達的意念就明確多了,十一場的音樂會,我到了七場,跟去年一樣的數量。
去年我驚訝於他解讀音樂的能力,深具理工男以6W手法解析問題的邏輯思考能耐,加上他驚人的記憶力及無礙的演奏技巧,讓我重新認識Mozart及Liszt,深覺如果Mozart再世,必當如Kit一樣重新檢視一次自己的作品;而Liszt會感慨說這小子還真懂我的作品喔!
今年一系列的音樂會,就如同周善祥在第一場音樂會時說的: 這次是”音樂展覽會”,他是策展人,他用辦畫展的方式,從畫作的選擇、燈光的角度、觀賞的動線、現場的導聆來呈現這場藝展,引領觀眾進入畫家的世界。
而在最後一場音樂會,他更勁爆的說: 鋼琴演奏家不能算是藝術家,而是音樂會的策展人,真正的藝術家是畫家本人,也就是作曲家才能算是藝術家。
身為音樂會的策展人及解說員,周善祥設計了一套從縱貫古今、到作曲家的前後對照、到技法音色的變化的系列音樂會,就像走入大博物館,在有限時間內逛完從史前到近代、從巴比倫到清朝、還得前清晚清的對照,為了避免走馬看花,博物館都有語音導聆,就按著編號跳著看,但難免有你想看的他沒有導聆,或者有導聆的你不喜歡 (比較少如此)。
周善祥此次的選曲有幾個面向,一種是選大作曲家冷門的作品,只因為他認為有其創作上代表的意義;一種是熟悉的作品,但他用不同的方式演奏;還有一類是冷門的作品,他認為有時代的意義;最後還有一種可能是單純的炫技或把玩,他想要玩出一些音色變化。
不管他怎麼選,我都不得不佩服他信手捻來的能力,閱讀及記憶過的樂譜廣泛到不可知,連他自己十幾年前沒演奏過的作品都能立即上手;還有他幾乎無礙的演奏技術,手隨心到,不用苦練,只要腦子裡構思完的樂念,就能完全用雙手雙腳呈現,這簡直像”獨孤九劍”一樣,人劍一體,無招勝有招,又像是”掃地僧”似的博覽武學全集,洞悉武學精要,卻又雲淡風輕。
但是,聽完他的音樂會,除了有點目瞪口呆外,不會有想起立鼓掌的感動,因為周善祥的音樂”溫度”不足,他的音樂帶有理性的分析,精準明快,節拍分明,因為他能輕易的背譜,又擅長數理思考的總體架構分析,得到的結果是很清楚明白的,即便他想玩弄一下貝多芬,也是很清楚明白的玩弄,所以我們看不到像陳毓襄這樣用生命去彈琴的溫度,也不會像Zimmerman那樣執意琢磨,周善祥在一個感性的圈子裡建立了理性的廣度,還有知性的深度,對我這種不會特別專研某作曲家,特別偏好某演奏家,也不會預習功課的人,這樣的音樂會真是場場驚喜,原來如此、豈可如此、怎會如此、竟能如此,如此這般的如此,就是聽他音樂會的最大樂趣,而不是被感動得掉眼淚的我所謂的Once in a lifetime的樂趣。
這次來台,他已經透露想成為作曲家的意圖,從最後一場他演奏自己的作品可以發現他還在試驗摸索,還在實驗排列組合,從理解音樂的起源到近代技巧的發展,如果太有旋律及結構,那頂多是”另一首好聽的音樂”;如果只在尋求聲音的可能性,那又怕是”另一首無法記憶的噪音”。然而每每在我們覺得沒有甚麼新招數時,總會有人橫空而出,期待Kit is the One!
周善祥已經成為清華大學博士班學生,將以音樂跟AI為研究主題,這是頗令人興奮的事,我一直在想用AI讓老錄音原音重現,用AI來讓我指揮維也納愛樂灌錄貝多芬全集,讓AI完成作品 (清大已發表過)。有聽周善祥接受清大電台訪問時說他想要讓AI學習伴奏,不是當個卡拉OK的伴奏,而是會隨著主奏者的變化而變化的伴奏,即便是主奏者有些失誤,AI伴奏也能跟得上,這是有思考能力的AI,希望他有更多Project可以做。
周善祥是不同層次的音樂家(或科學藝術家),不用很喜歡他的演奏風格,不用很欣賞他的詮釋方式,就讓他來導覽解說他選擇的樂曲,當聽眾執著於跟其他演奏家及唱片比較時,他似乎也不在意,他已經要脫離這個圈圈了,我甚至希望他也學著當指揮,因為他能清楚的掌握樂譜的脈絡,總譜解析起來更有勁。我相信再過個五年十年,鋼琴演奏只會是他的副業,作曲才是本業,或是當位”音樂科學家”。
明年周善祥再來,首先我會希望看到他彈的管風琴音樂,顯然他對管風琴仍還有很多話要說;再來是更往古老的年代發掘,他對古樂的”再創作”很有啟發性;然後是有實驗性質的音樂,包括他自己的作品,看他能否為新音樂創造出好聲音。
【附錄: 七場音樂會感想】
- 6.15: 五百年的歷史,五段式的奇航
令人驚異的周善祥又回來了,起手式就是先帶觀眾走一趟時光博物館,從1520年鍵盤樂器草創之初,到2020年發展到性能驚人的大鋼琴,誠如他自己說的,要從這五百年中選曲是很困難的,這些選曲應該是他認為是那個時代具有轉型意義的作曲家及其代表的技術上轉變。好,所以不像是一般"講解式音樂會"盡挑些"耳熟能詳"的曲子,而是一連串"耳目一新"的作品,無怪乎現場會有人呼呼作響...
個人覺得最能呼應五百年間的連貫及跳躍的是從 Byrd 到 Haydn 到 Clara 到 Liszt 再回歸到 Gershwin 的這條路,Byrd的變奏曲應該是周善祥基於自己的考究而發展出來的,跟Clara Schumann的變奏曲竟有異曲同工的巧妙,這一跨就是三百年!
從Haydn娛樂化的走向到Liszt 結合展技與文學,再到Gershwin 在地化,除了是一個脈絡的演變外,也是周善祥演奏技巧的展現,我是不懂鋼琴演奏,但看他的指法真的跟其他鋼琴家很不一樣,結合理性的準確度與感性的投入,當他講話時帶著靦腆,但他一坐下去就能立即啟動演奏模式,隨手可抓出腦中的樂譜,並清楚準確的傳達到手腳,或許無法讓每個人都滿意每位作曲家的偏好,但這樣的能耐著實驚人!
兩個小時逛完一座歷史博物館,光走路就很累人,所以畫龍點睛地在若干圖畫作品上標個號碼,然後觀眾就著"導覽耳機"停留在那個標號的作品上聽解說,再往下一個標號作品快速移動,大概就是今晚這場音樂會的形式,但今晚博物館沒在"蒙娜麗莎"掛編號,而是在"維特魯威人"掛編號,就是這樣....
- 6.22 天才的視角 - 周善祥 Part II
我通常是音樂會後才補課的,很少會在音樂會前先預習,昨晚回家後,翻出Mark Gurovsky 演奏的Rachmaninoff Corelli 變奏曲,以及Bolet演奏的Liszt 西班牙狂想曲來聽一聽,加上前天剛好在MOD上看到Schiff演奏的Bach,回味一下周善祥的演奏,分開來聽,其實並不是說他就彈得比誰好、或是特別感人、或是特別新奇,但當這些作品都放在一起時,周善祥就是很特別!
第一個特別的地方是他對曲目的安排,由於他的曲目寬廣且深入,因此可以很快的安排出他認為有相關性及值得探討的主題,今晚的曲目就以作曲者當時的年紀做比對,也以上下半場相呼應的主題來解析,他不會在意這些曲目是否夠popular,而是希望一場音樂會能給觀眾帶來一些啟發。
第二個特別的地方是非展技性、非表演式的演奏方式,周善祥如隨時可啟動的精密機器,一坐定就可以立即啟動,而且精確的快速流轉,體驗身心一體的超絕感受,不用彈得滿身大汗,也不會彈得面目猙獰,但就是很到位。
巴哈雖然不是我的罩門,但只有在音樂廳我才有辦法專心聽巴哈,我離神太遠了,必須要進到教堂才會產生崇敬的神聖感,周善祥似乎很能從簡潔有序的結構裡,解讀出一番道理,真的得進到教堂才知道為何在教堂裡能感到神的存在。
變奏曲也是他拿手的好戲,而且常會有"變奏的變奏"的驚奇,Byrd的變奏是他自己的再創作,從現存的簡單譜曲裡去推導鋼琴音樂之初,然後構想出Byrd如有現代鋼琴及技法,他應該會如何。Corelli變奏是大鋼琴家Rachmaninoff 的晚年總結,見山又是山,但周善祥可能想再往山裡走一點吧!
至於李斯特,他綜合音樂、文學、宗教於一體的特質,正能符合周善祥的味道,是以每每聽他彈奏李斯特就會特別自然流暢,彷彿是在"讀"李斯特,而不只是"彈"李斯特,很神奇。
還有好幾場要聽,我覺得不必然每個人都能接受他的詮釋方式,也不必然要體會他曲目安排的心意,周善祥是屬於"現場型"的音樂家,在現場聽他說故事比在家聽音響更能體會他的優點,別的音樂家在相同曲目上不見得輸他,甚至會更令人信服,但把這些東西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時,才能體會周善祥挑東西的原由及眼光,光聽音響是很難認是周善祥的。
- 6.26 舞舞舞 - 周善祥 Part III
原本跟同事打賭這場恐怕會呼聲連連,結果是驚喜連連,現場連大氣都沒一呼! 早上去爬山,還擔心下午會精神不濟,結果從第一號組曲開始就一路清醒到底,甚至進行到第六號時,略顯陰暗深沉的音符,帶著我回想起去年過世的父親,內心頗為激動....
這場周善祥排出巴哈六首組曲,跟小提琴家、大提琴家單場排出無伴奏組曲一樣的規模與挑戰,挑戰自己及挑戰觀眾,在一個月內一連十一場音樂會不同曲目的安排下,這實在是很令人驚訝的挑戰。
這場特別先聽車炎江的導聆,只見巴哈六首組曲的曲式多樣,變化無窮,充滿了詮釋的可能性及演奏的挑戰性,直覺是如果沒能充分理解巴哈的時代背景及作曲的可能緣由,這兩小時的音樂會恐怕會是個災難。
從音樂一開始,就被釘在椅子上,車炎江說的兩手打架的艱難技巧、舞曲風格表現的困難度、路易十四進場的威嚴等等,好像是很自然的、清晰的、貼切的不斷穿梭而過,也不用去想太多、要挖太深,就這樣的從指尖中傳遞出音樂的美妙;周善祥雙手左右搏擊的協調平衡能力驚人,左右主客交替美妙,兩小時的音樂竟然有著意猶未盡的不捨。
不禁想起電影"阿瑪迪斯"裡,薩利耶里翻著莫札特的樂譜,如天堂般美妙的音樂流動著,薩利耶里激動到快崩潰,感嘆上天的不公平! 這大概就是聽周善翔如此不著痕跡的演奏出巴哈的聖經時的感受,老天公平的地方是讓我有機會聽,這樣也很圓滿。安可的莫札特,更能呈現這樣的現象....
- 6.28 早期風格 - 周善祥 Part IV
今晚是"早期風格",也回到早期(去年)的小廳及Bosendorf鋼琴,提升了跟觀眾的親密度,也展現了周善祥另類的一面。
這個早期風格是指作曲家早期的作品,初生之犢不畏虎(可以這麼說嗎?),搭配這樣的選曲,周善祥也來個大開大放,今晚可謂是場"秀"!
分成三組來看,Bach為他老哥送行寫的隨想曲及 Liszt的巡年之旅第一年"瑞士"選曲,兩首都被彈得很有畫面、很有情景,在Bach裡可以聽到他跟老哥的對話及達達的馬蹄聲。在Liszt 裡,多了技法及音色的變化,不像之前有那麼多的文學藝術。
Brahms的帕格尼尼變奏曲宛如經過完整計算的數學,聲音由小而大的遞升、音符間的間隔、速度的調配,十四段變奏好像都經過完整的設計分析,然後很準確地呈現。
Beethoven 的悲愴及 Schumann的阿貝格變奏曲則是 Kit在"玩"音樂的感覺,特別是悲愴被他彈得極為彈性,幅度之大的令人匪夷所思,第一次覺得他"叛經離道"。而Schumann 則帶有現代Jazz的感覺,顛覆我對舒曼陰暗的疏離感,又是變奏的變奏!
安可他自己五六歲時的作品"雞奏鳴曲"中的"氫在睡覺"! 難怪今晚這麼 Show! 雞是他很愛的動物,他把養的雞命名為"氫"及"氦",五歲小孩腦子裡就裝著不一樣的東西,我等就只能欣賞,不要感嘆上天不平等了!
- 7.01晚期風格 - 周善祥 Part V
真是"無上限 也無下限"!
周善祥利用遲到觀眾入場的時間說了些話,作曲家其實不知道那時會是生命終點,所以不應該說有"晚期風格"這事,他選擇用"晚期風格"的原因是: 這是作曲家不以演奏為目的寫的作品?! 作曲家早期得身兼演奏家以賺取生活費,所以作品以"能演奏"為準; 晚期作曲家或因身體健康因素、或因經濟已改善,不用再自己演奏了,因此寫的作品就不會太考慮"演奏"的問題!
巴哈晚年的"賦格的藝術"又是另一個標竿,周善祥御簡化繁,甚為自由的演奏,甚至有著Jazz的風味。貝多芬第二十八號是他一個轉換的嘗試,去除上次的叛離,這次深刻的雕琢,倒是很想再多聽他的貝多芬,到今晚之前,並沒有想他對貝多芬會有多大的興趣。
布拉姆斯"聖詠前奏曲"彈得好有畫面及溫度,跟他的間奏曲一樣,鐵漢柔情;舒曼的幻想小品也在剛柔間徘徊,周善祥在這浪漫樂派的曲子裡,總是能說出個美妙的故事,很想聽聽他的舒伯特。
李斯特"匈牙利的歷史肖像"就如周善祥講的,作曲家此時的作品不是以拿來演奏而寫的! 這七段音樂真非常人可輕易嘗試的,前兩段快速、跳躍、重擊,無一簡單之處,左右搏擊的周善祥果真非凡,如果他真的沒甚麼練習就能如此演奏,真會氣死一堆人的! 周善祥經常會以長休止來過門到下一段落,他有一整體的思考,這些長休止及讓琴音共鳴下去的演奏方式,還有有時在落指前的虛晃或一指神功,都讓人覺得他思路的奇妙,末了停留了十幾秒,他才轉身謝幕,安可馬上又回到14世紀,真是無言!
他的上限在那兒? 李斯特這麼困難陌生的曲子,他也能如此精彩的演奏及描述,本想說他遇到貝多芬應該就是普普了,名家名演那麼多,頂多打帕,那怕打帕又如何? 周善祥是長推桿進洞的! 遇到簡單或無趣的作品,他一樣能彈出個道理,一樣也無下限,第五場了,還是一樣的驚喜。
- 7.02 萬千世界 - 周善祥 Part VI
既然到了台南,那就趕去高雄聽一場吧! 應該是衝著衛武營的管風琴,當然也是來聽聽周善祥如何演繹管風琴音樂。
首先,衛武營兩座管風琴在音樂廳裡發出的聲響真是超級的好聽,我對管風琴的音樂經常是敬而遠之,總覺得吵又尖,很容易聽覺疲勞,加上國家音樂廳那座管風琴的聲響難以服人,低音不知跑那兒去了,因此聽的動力不足。在歐洲的教堂聽管風琴幾次,搭配高挑肅穆的教堂,也許那才是聽管風琴的地方吧!
周善祥從最受歡迎的Bach 565開始,從右邊的小號管風琴發聲,光這地板顫動的感覺,就超過國家音樂廳了。他可能中午去東港吃的鮪魚肚還沒消化完,上半場到Liszt的BACH時,才開始覺得他在管風琴上是有在研究,但可能還得再更熟練一點,這雙手雙腳四肢連彈的巨獸,可不容易馴服。至於鋼琴部分,還沉醉在前一天的震撼裡,難以比擬。
下半場鮪魚肚消化完了,周善祥馬上變成熟悉的周善祥,具有啟發性的曲目選擇、無礙的技術、精闢的樂曲分析能力,甚少聽到的 Alkan 為鋼琴獨奏的交響曲正符合他的味道,他總有辦法為冷門或生冷的作品注入生命力,既便是第一次聽到此曲,也只有相見恨晚的感動,跟聽他彈Liszt的作品一樣,總能在陌生感裡找到熟悉的感動,它們一直都在,只是周善祥有辦法把它說個明白。其實也因如此,當他彈名曲時,聽眾的看法就多樣了。
管風琴的部分,在下半場讓兩組管風琴交織出燦爛的音響,以 Rameau的作品呈現管風琴音色深淺的變化,到Widor的兩首管風琴交響曲,那真是衛武營管風琴的超級展演,特別是第五號觸技曲,雙手演奏著重複的音符,在四排鍵盤中不斷的進行音色及音量深淺的變化,加上雙腳的演奏及控制,最後以壯麗輝煌無比的音色及音量結束,酥麻過癮至極,至此相信管風琴是可以"設計"的,像周善祥這般設計出來的音樂,聽整場管風琴都不是問題,但一定得到衛武營才行,台北的效果恐怕會打對折。
末了的安可,他想了一下,還是彈了Mozart,回到初衷,回到認識他的原點,依然是那位周善祥。
原本以為管風琴跟鋼琴兩者音量有差,應該會偏向一邊,沒想到周善祥就是有辦法讓兩者在同一場音樂會達到雙重滿意的效果,再過個一兩年,想必周善祥對管風琴的操控會更自如,加上可用電腦在操控上的協助,這位理工男應該會在下次來台時,給我們在管風琴上更大的驚喜。
- 7.09 回到原點 - 周善祥 Part VII
今晚的上半場是"無菜單料理",問鵬博也不知要演奏甚麼(裝蒜 XD?),周善祥一上台就直接彈下去,有著德奧的工整,但不是3B之類;有點李斯特的技巧,但不是他的哲思;有點美國的風味,但只有一些些;說它是當代音樂,又太保守了,絕對不是維也納學派或Ligeti;腦子一直轉,轉不到那個年代或那個風格,原來是周善祥自己的作品"Transformation",他說是2003年寫的奏鳴曲,自己也是第一次彈奏 (What!),說它是向偉大的作曲家們致敬也不為過。
接著他彈了兩首以現代序列技巧寫的兩首作品: A Spooky Night 及 Origami (摺紙),以數學遊戲的方式排列十二個音符,如摺紙般的可以有各種排列方式,把音樂跟數學結合。如他自己很不客氣的說: 演奏鋼琴 (or音樂)不算是藝術家,他只能算是畫展的策展人,真正的藝術家是作曲家,作品本身才是藝術品! 因此"作曲"才是他的目標。哇! 要創造出有新意的藝術品,那可比當位傑出的鋼琴家難多了,且拭目以待他如何運用科學及AI來創造出新的聲音。
接著"回到原點",十三世紀的 Guillaume de Machaut,他的敘事曲 (Ballades) 一對男女的情意對話,有著世俗遊唱詩人的歌唱性,周善祥改編的很不古典,對他而言,任何曲式都只是個工具,他將西方音樂溯源回一千年前,其實它就一直這樣的存在著,聽他的中世紀音樂實在很有啟發性,那天他也來追溯一下宮商角徵羽,再往回推個一千年!
下半場是表定的Bach Goldberg變奏曲,這是他上次來的曲目,這次以四十分鐘的時間跑完,怎可能睡得著! 技術對他而言根本不是問題,對樂譜的記憶也不是問題,每次的演奏應該都是他當時當地對此樂曲想要的表達方式,這是他此次在台的最後一場音樂會,這次比上回忙碌,快速流轉的行程,不斷變化的曲目,熱情的娘家人情,因此這個Goldberg 也是如此的快意多變,管他巴不巴哈的!
末了安可了Alkan的一首短曲,也預告了他明年將再來台,上次來台帶來了Mozart、Liszt的震撼,預告了Byrd、Bull的音樂;這次添加了 Alkan、Widor,也把玩了貝多芬、布拉姆斯等主流派系,預告了 Machaut 及自己的作品;明年再來時,想必變異性更豐富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