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art I: 音樂會 陳必先的冷與熱

我很少錯過陳必先在台灣的音樂會,但1/8這場是我最認真聽及最有發現的一場,可能是跟之前Igor Levit及Maria Joao Pires對比的影響,對我而言,這是”重新發現陳必先 (Re-discover Pi-Hsien Chen)”的音樂會。
去年底Igor Levit來台演出四首貝多芬奏鳴曲,有兩首跟陳必先相同(暴風雨及Waldstein),Levit以極大的幅度調製貝多芬,不論是快與慢,或是強與弱,非常專注細心的調理,他倒不至於解構了貝多芬,大幅度的對比創造了新鮮感,的確不落俗套。
陳必先這次的貝多芬誠如音樂會標題”冷靜與熱情之間”所示,不用跟Levit一樣的大幅度,看不到誇大的速度變化,也少有強烈的強弱對比,當我覺得”暴風雨”太平靜時,”熱情”卻很平均的快速運作,然後以顯得紛雜的音符擾動,同樣的在下半場也是如此感覺,而且會有”怎麼這樣就彈完”的突兀感,陳必先的收尾實在是很有個性。
Pires跟陳必先都以寬鬆的輕裝出場,兩人年紀及體態相似,樂迷皆以”阿嬤”親切尊稱,我因染疫只聽了Pires第二場,沒聽到她的貝多芬,甚為遺憾,歐洲阿嬤彈得自在,感情豐厚,不疾不慍,我承認自己是崇敬多於欣賞,心領神會就是了。
相形之下,台灣阿嬤就有更多要說的,我們這位是嚴肅的阿嬤,當不易聽的就不易聽,當該好聽的就很清楚的交代,該大小聲的時候可是不客氣的,陳必先的現代感不在於展技及超彈性的變化,而是在一個可控的範圍內,將音符做一番規則及不規則排列,是以在”暴風雨”及28號兩首顯得直白方正,在”熱情”及Waldstein則在熱烈中仍求平均,在轉換中顯得紛雜,形成冷與熱的對比。
音樂會後,開始聽她錄製的”貝多芬計畫”,這是在她自己家裡錄的,滿符合她不會刻意放大的dynamics及工整性,也可以感受到陳必先的收手式,That’s it! 這首這樣就彈完了!

PXL_20230108_083351708.MP.jpg  PXL_20221112_131103729.PORTRAIT.jpg  PXL_20221213_132439679.PORTRAIT.jpg

Part II: CD 陳必先”貝多芬計畫” V1+V2

欣賞完陳必先的音樂會後,把這兩集新出版的”貝多芬計畫”前兩集聽一回,如果我說這是一套”很不突出”的貝多芬,你會相信嗎?
近年來的音樂會,常可看見鋼琴家在穿著上很講究,動作也很有投入,這樣可以營造現場音樂會的整體感,多少有點加分的作用,有時也可以”圈粉”,在這視覺很重要的年代,無可厚非,這點陳必先沒做到,只好多用點聽覺,因此聽這份錄音跟現場的音樂會很接近,用心聽就好了。
西洋古典音樂在跨國旅行、錄音、網路發達的年代,大師級的演奏會及錄音早已塞滿行程、書櫃及串流,聽多的行家心底都有些參考範本,因此為了要有些差異性,或是要想與時俱進的突破,近年的演奏會上常會有些特異功能的展演,有時是在速度上的超彈性展現,有時是在音量強弱上的強烈對比,有時是在詮釋上的特意解構,有時會在音色上很仔細的琢磨,也好,不然上音樂廳或買新錄音幹嘛! 這點陳必先也沒做到,她就是一個安排很好、按著樂譜的整體設計,遵循著作曲家的指示,同區塊內的音樂按著一致的彈奏,慢及快都很勻稱,強與弱也被匡列在一個準繩上,冷時如機械般的酷,熱時不顧音響的紛亂,像是天龍八部裡的少林寺掃地僧,把基本的經書讀透,道理就在裡面。
這份錄音是在陳必先德國的家裡錄製的,很少聽說古典音樂有這樣錄製的,除非家裡有間特設的錄音間。從CD聽來,應該不是在特設的錄音間,而是真的在家裡的鋼琴室,我不知陳家的裝設如何,呈現出來的聲響跟在大廳堂的效果很不相同,就如同在音樂廳跟在家裡彈鋼琴的差別一樣。就拿Igor Levit的貝多芬晚期奏鳴曲的錄音來聽,可以感受到很大的音場響應,顆粒分明清晰,音色變化也很明顯,很精緻的錄音。陳必先的錄音就像站在鋼琴房裡一般,很近很大,卻也沒到過飽和的音量,聲音不會那麼清脆,在我這個不大的音響室裏聽來,就像鋼琴搬到這兒來彈奏一樣,如是就是很真實的反應錄音的現場,這感覺還滿妙的。
未完成的部分不知是否仍在陳必先家中錄製,還是回台灣的音樂廳錄? 當全部錄完發行後,這套貝多芬全集可以拿來當個衡量的尺,倒不是說拿來衡量誰家的好壞,而是在這個百家爭鳴、爭奇鬥艷、技藝高超、科技發達的時代,有個入定的老僧及樸實的環境,才容易回到原點再出發。

陳必先 CD1.jpg

陳必先 CD2.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pha  的頭像
    Alpha

    alpha 追逐的蹤跡

    Alp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