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真的很混搭, 連音樂劇的演出都可以在一周之間完全「混搭」! 對五年級的我來說, 曾經經過很政治正確的廣播年代, 也經歷過潛藏在市集小民裡的幽暗心聲, 讀過五個小學, 兩所初中, 在中南部住過好幾個城市與鄉間, 大學後就北上天龍國, 是個受過很好的黨國教育又遊走於鄉間的標準台灣因仔, 能在一周之內可以觀賞到兩齣不同角度的音樂劇, 感觸良多。
(一) 那卡西的「再會吧! 北投」
今年再度上演的「再會吧! 北投」修改版, 把去年偏向於「戲劇演出加主題曲」的感受, 演化成「很音樂劇的演出」, 最大的改變是在過場的音樂, 連結性增強, 連貫性也十足, 演員演出及演唱更上一層樓, 樂團伴奏及演奏的成熟度更是了得, 我都一直以為是用卡拉OK方式伴唱的, 那有現場可以兜到那麼精準的! 我還在想說綠光真不夠意思, 想要用錄音帶來放送, 哎呀! 真的是幾位樂師在現場演奏的ㄟ, 這個了得! 跟演員的唱歌跳舞完全搭上, 這默契就像是北投長年走唱的那卡西師父跟搭檔的歌手一樣, 順到覺得應該是錄音的!
吳念真的本土戲劇延續他那極接地氣的語言, 直接不掩飾的透漏甘苦人的情緒, 「色」是當年北投文化的必備品, 「酒」是營養劑, 女人注定在北投是男人的玩物, 在北投求生的女性都有著不知向誰求救的故事, 彼時得獨立求生的女性選擇有限, 男人到北投的理由就多著了, 談生意成了最好的藉口, 劇情基本上就陳述了這些人事物。
陳明章則用他的詞曲一首首的唱出這些故事, 陳明章的音樂在俗與雅之間遊蕩, 文字是優美的台語, 敘述的是潛藏的心聲, 音樂則是簡約的彈奏, 化繁為簡, 而又深入淺出, 每每幾撥彈唱就足以賺人熱淚, 當演唱到:
來來來 牽阮的手
勸你一杯最後的紹興酒
阮沒醉
阮只是用阮一生的幸福
鋪著你的溫泉路
鋪著這條破碎的黃昏路
這樣的歌時, 很難很難不落淚的! 酒家女的故事或能賺人熱淚, 但畢竟那是六零年代的事, 跟著我一起長大及削弱的故事, 然而音樂卻喚起了潛藏在心裡的記憶, 彷彿自己也曾經歷過這些事一般, 所以不知不覺中, 淚水也就滾滾而下了…
有好的故事及好的音樂, 演出者更是十分到位, 經過一年的演出及調整, 成果更接近百老匯的演出狀態, 就是隨時觀賞都能維持一致的水平, 像前一陣子在小巨蛋上演的「獅子王」, 即便是演出百千次, 仍然能在每一單次的演出滿足觀眾的想望。方宥心及王子育突出的演唱是最大的亮點, 林雨宣演出及演唱也到位, 全體演唱跳都臻至熟練, 有王俊傑帶領的那卡西樂團更是令人讚嘆, 無論演奏技藝、感情及節奏都完全的鑲入劇情, 是以以為這是錄音隊嘴演出, 堪稱是百老匯級的水準。
(二) 黑膠的「綠島小夜曲」
仍然在同一個時空, 同樣的台灣, 同樣的年代, 卻是平行世界的產物, 周藍萍的音樂是傳唱於電視台及收音機的音樂, 是從33轉的黑膠唱盤上轉動出來的聲音, 也是在國語教育風行鶴唳時, 歌頌著「美麗的寶島」, 雖然延續著上海風華, 又掙扎著要貼近這塊土地, 於是只能歌舞昇平, 讚頌退守的土地。小時候, 只有老三台可以看, 也就中廣、警廣、漢聲這些電台可以聽, 黑膠唱盤也是群星會年代歌手的天下, 加上學校大力推展說國語, 自然而然的就把周藍萍的歌給唱得朗朗上口, 後來鳳飛飛開始接了地氣, 也有蘇芮、黃鶯鶯等人唱西洋歌曲, 一直到校園民歌成為我這個世代的代表, 這個歷程其實有些遺忘了, 一直到這天看了「綠島小夜曲」, 才把我拉回了那個懵懵懂懂的年代。
北市交這幾年來致力於尋回早年的音樂, 不論是日據時代、光復初期的台灣民謠, 或是從大陸上海一路傳承下來的國語歌曲, 頗有用心的承擔作為台灣老字號樂團的責任。這次將周藍萍的音樂串接成「綠島小夜曲」這部音樂劇, 作為今年「音樂季」的旗艦, 紀錄那個年代主流條路線的音樂, 當我看到這些歌曲時, 才知道原來都是周藍萍的作品, 也才想起很久沒唱「高山青」及「美麗的寶島」了:
啊!美麗的寶島,人間的天堂;
四季如春呀,冬暖夏涼聖地呀,好風光。
阿里山,日月潭,花呀花蓮港;
椰子樹,高蒼蒼;鳳梨黃呀,香蕉香
兩岸開放交流時, 大陸同胞心目中的寶島應該就是這個樣貌, 所以就一窩蜂的往阿里山、日月潭去, 原來是周藍萍的功勞!
既然是老樂曲, 故事就得有些回憶的味道, 所以就來個「回到未來」的穿越, 讓年輕一代回到阿公的年代, 經歷阿公阿嬤認識的歷程, 並適度的改變歷史, 故事得適當的依循周藍萍的歌曲, 可以不用太計較, 幾位主力演員以江美琪唱得最好, 袁詠琳很想賣力演及唱, 可能初次登台而未能掌握舞台劇的調調, 卜學亮則不是很適合演唱的演員, 當晚是首演之夜, 演出的流暢度仍不足, 顯得放不開。
這次「綠島小夜曲」是北市交跟果陀劇場的合作演出, 採用大編制的交響樂團, 演員則是掛上麥克風演唱, 整體的音效並不理想, 大樂團演奏短小流行音樂並不討好, 反而用小編制加擴大機的調製更好搭配整體音效, 城市舞台的音響效果得加上音響器材調製才會好, 這次的搭配顯得過當, 結果是大交響樂團的氣勢出不來, 而演唱的尾韻也不足, 遠不如「再會吧!北投」的效果。然而, 這樣不搭的音效, 卻傳來如播放著老唱盤那般有點輕聲單薄偏高音域的配樂, 搭唱著集中在八度音程內的歌曲, 卻有著黑膠唱片的古典感, 或許是刻意這樣安排的吧。
五零到八零年代, 台灣就是個混搭的年代, 檯面上是傳承自大陸的中華文化, 而又必須接壤台灣, 馴化台灣, 讓中華文化得以延綿; 檯面下則是根源自先民漢文化及日本殖民遺緒的情愁, 加上原住民的憤憤不平, 是自發式的、潛伏式的隱藏在人們的心底。這兩者同時存在這個時空, 於是有「綠島小夜曲」這樣偏安雅致的音樂, 試圖麻醉大陸失利的苦楚; 也有「再會吧! 北投」這樣揪心幽怨的音樂, 訴說幾世代來的無奈與苦悶。北京烤鴨配著魷魚螺肉蒜, 高粱酒搭著米酒頭, 一直就都是台灣多元的表徵。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