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久以前,Decca在古典音樂部門這邊推出了Ute Lemper唱的柏林酒館歌曲(Cabaret),滿吸睛的,這樣的演出方式一下子讓我摸不著邊,跟當年Sarah Brightman引吭高歌Musical一樣,既不是歌劇般的聲樂唱法,也不是流行音樂那樣的放縱,也因為Ute Lemper的關係,我才注意到懷爾這號人物。
庫特·懷爾(Kurt Weill, 1900-1950)又是位德國的猶太人,跟上回介紹的Korngold一樣的血統關係及困擾,懷爾在學生及年輕時期以古典音樂作曲為主,也擔任過歌劇院的指揮,學習過程斷斷續續,一直到跟布索尼(Ferruccio Busoni)學作曲才算正式出師,之間他還當起作曲家教,學生包括大鋼琴家阿勞(Claudio Arrau)及大指揮家Maurice Abravanel! 這樣看起來,懷爾應該會成為古典音樂作曲家才對! 他的作品還滿受當時名家的讚賞,如史特拉文斯基等人!
然而”歌曲”才是懷爾的最愛,特別是在遇到跟未來結婚兩次的太座Lotte Lenya之後,這跟理查史特勞斯相似,都是愛上女歌手,也為她寫下不少佳作,只是史特勞斯太太息影不唱先生的歌,而懷爾太太則是先生歌曲的演出者及推廣者。爾後,懷爾就以劇場音樂成名,他的古典音樂作品就少有演出了。
懷爾生涯的作品可分為歐洲時期及美國時期,在歐洲時期最有名的作品是”三便士歌劇 (The Threepenny Opera)”,這部源於”乞丐歌劇”的音樂劇,曲風大膽,開頭的第一首”Mack the Knife (大刀麥克)”以粗鄙、原始、不羈的歌詞及唱法傳唱至今,不少知名歌手都翻唱過這首歌,聽聽爵士大師Louis Armstrong如何演唱此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8ULUQgxJ5M),哈!這可是出自一位還在歐洲作曲的年輕作曲家手中的!
由於懷爾鮮明的猶太教信仰及左派思想,當然不見容於納粹,1935年懷爾搬遷到紐約,也成為了美國人,二戰時積極為美軍加油,參與勸募勞軍等活動。在美國時期,懷爾在百老匯上演了不少作品,也以”街景(Street Scene)”一劇獲得了東尼獎。”街景”是懷爾在美國時期的代表作,他強調這是一部”美式歌劇(An American Opera)”,融合了歐洲普契尼風格、美國百老匯風格及戲劇演出風格,跟蓋西文的"Porgy and Bess"及伯恩斯坦的”西城故事”一樣,取材自紐約市井人物的故事,不外乎生活的掙扎、愛恨情仇、打鬥槍殺等場景,懷爾以這部作品當作他的集大成之作,三年後他就因心臟病而過世了。”街景"也跟"Porgy and Bess"、"西城故事”一樣,從百老匯搬演上了大都會歌劇院,讓”美式歌劇”登上大雅之堂!
懷爾的歌曲被後世的爵士、流行及古典音樂歌手傳唱,正顯示他作品的多重面貌,能被文化精英份子及普羅大眾接受,一戰後的德國酒館風,有著頹廢荒唐感,跟著一杯啤酒沉醉,不吵雜;到了美國加上百老匯及爵士,快節奏及自由風,嗓門也大了;畢竟是在傳統古典音樂訓練過的,不管是Korngold、Grofe或懷爾這些人,總是能在精英與普羅之間找到跨界的方式,豐富了上世紀前大半的音樂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