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去年12/21日周善祥(Kit Armstrong)第一場到今年3/10台北最後場,總共聽了他在台灣15場音樂會中的七場,聽第一場時是有點試試看的心態,他早在2011年就來過台灣演出,幾乎沒有印象,鵬博膽敢找他來演出五天的莫札特奏鳴曲全集,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膽,因為我是贊助單位的貴賓,所以頂多浪費點時間而已,沒想到就這樣展開這個驚異之旅!

第一天聽完,我寫下這樣的感想:

“Kit Armstrong 周善祥 Mozart 全本鋼琴奏鳴曲第一天,很不Mozart Mozart,倒敘式的證明貝多芬及蕭邦是源自 Mozart的啟發,或許當年 Mozart 用的鋼琴及演奏技術發展還算早期,然而用倒敘的方式,以後期的鋼琴及琴技來演奏 Mozart,就得出了今晚周善祥驚人的演出結果,果真天才,新世紀的聲音!”

Kit mozart.jpg

爾後深深感覺如果Amadeus Mozart在世,應該會跟周善祥一起這樣的他的音樂,就是挖掘及嘗試音樂的可能玩法,當鋼琴本身從十八世紀演進到現在的龐大紮實結構,演奏技法及作曲結構都有十足的進展,為何身為當代鋼琴家不能多做嘗試呢? 乃至於他的李斯特特別有文學性,巴哈鮮活有立體感,連十五世紀的作品都活靈活現,腦中始終盤旋著怎麼會這樣?”原來如此!”的矛盾衝突。周善祥的彈奏技巧又特好,運力勻稱,每個音都很清晰,清悉到粒粒分明,特別是左手的運用令我感到驚奇,不知為何總覺得他的兩手協調性特佳,別的音樂家在演奏時,會有左手處於伴奏及協助性質多,但周善祥的演奏會給我兩手同樣都是主角的強烈感受,我猜他是左撇子,後來果然證實如此,但這只是原因之一。他演奏時常會側身到左邊,以加重整體的力感,他不是那種將手臂高高舉起、重重放下的大動作型,可以發現他運用身體本身的力量下壓,手臂的常是緊貼身體,似乎有他人體工學的考量,彈鋼琴的人經常受傷,不知周善祥的彈法會不會比較安全穩定?

看一下周善祥的學習背景,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科學類與鋼琴及作曲是併行的,語言學習也很豐富,即便不在華人區居住,講起中文也沒障礙,甚至可以發現這一百天的台灣之旅,他的中文是在進步的。相較於其他音樂家大多以文學及哲學為輔助支撐,周善祥是少數以科學為支撐的音樂家,他來台灣還參與了清大的AI計畫,真可謂是全方位的天才。

在讀焦元溥的"遊藝黑白時就可以知道這一百位受訪的音樂家中有九成以上是天才兒童,不到一成是大器晚成,這些還是揚名立萬的音樂家,至於曾經被譽為天才神童而後退神的人,就不知幾許了。我算是個聰明的人,小時候讀起書來毫不費力,然而當我遇到真天才時,那個差異著實令人洩氣,不只是懂、還能通、更能發想,最重要的是能展現! 周善祥所展現的天才是很令人驚訝的,光是鋼琴彈奏的技巧就是達到隨心所欲的樣貌,這個札實的基礎讓他的天才得以獲得完整的展示,偏偏這樣的展示方式並不是靠一天十幾個小時的練習而來的,光這點就足以令他人為之氣結。有了札實的技巧,他就可以發揮理工男的特質了。

科學與工程都在追根究柢、解答疑惑,科學可以是在追求唯一的解答,工程是在解決一個問題,只有真與假,只有會不會動,可不可以用,盡量降低模擬兩可,即便進入到AI這樣模擬思考的領域裡,它追求的一致性及可被解釋性,依然是一樣的。因此理工男就會凡事套用6W的思考模式,有著追根究底的精神。所謂6W是指What? When? Where? Why? Who? HoW?”凡是打破砂鍋問到底,並不是說非理工的音樂家就不去深入研究探討,而是探討的方式不同,一般而言,社會科學是辯證的科學,是講道理的科學,沒有絕對的答案,會隨著時間、空間、政經演變而改變的,雖然說吾道一以貫之,每個人的卻常會各吹各的號,因此每位演奏家都有自己對音樂作品的詮釋邏輯,有人忠於原譜,有人彈性速度,各有各的表情,也造就了愛樂者聆聽的樂趣。

那麼周善祥的理工6W”就不一樣了嗎? 從結果論,周善祥呈現了一種鋼琴表演的結果,就好像現在人用Smartphone,就是很handy,但有人愛用iPhone,有人用Android,使用者只要管滑得順不順、拍照漂不漂亮及價格多少即可。周善祥給我的驚奇是他的思考過程很不一樣,也就是很有邏輯的用6W去質疑思考這首作品,在經過這些思考後,重新輸入一次,而得到一個綜合古今、橫貫經綸的一個不受限的結果。這像是得搞清楚這台Smartphone裡用的主晶片功能、App設計方式、成本結構分析等,然後很技巧地充分發揮這台手機的價值。因此,聽他的音樂有如在解析Apple是如何從iPhone 1進展到iPhone 12,還有新的iMac用的M1 CPU是長甚麼樣子,為何比intel! 正是因為下一代都有其隨著科技進步而可改善之處,因此音樂演奏技法及詮釋上都應該跟上一代有所改善。這就是我聽到的周善祥,為何他的Mozart參雜了後期貝多芬、舒伯特、蕭邦等人的聲響,為何他可以毫不避諱地大力地敲擊鋼琴,又常常出停頓,我才說如果Mozart還活著,看過這麼多作曲方式的演進、擁有一台超強的Bosendorfer,他應該也會如此玩他自己的音樂的!

AI對音樂可能的影響為何? 我在部落格裡曾寫過我的AI Fantasy,其中也有想到如何利用AI來完成未完成的作品,這不是容易的事,而且也只是盡可能貼近作曲家原意的模擬而已,據悉周善祥是想要用AI來協助作曲,用AI來判別作品的優劣,這世界不缺乏不怎麼樣的作品,我也很好奇AI如何去評斷優劣,當AI具有類似人類的思考模式時,AI將帶來不可預期的危害,因此我一直很期待鵬博能辦一場周善祥自己的作品發表會,看看他如何呈現完美的作品。

3/10最後的台北場,周善祥演奏了巴哈的平均律第一冊,這個結尾並沒有給我太大的驚奇,彷彿他是在彈給鋼琴家及深度音樂愛好者聽的,在證明他也是一位道道地地的鋼琴家,沒有驚奇不是代表他沒彈好,有驚奇也不是說他就彈得很好,我知道不少專家級的觀眾,事先就做好了功課,讀完了譜,聽了很多名家的演奏版本,到現場來驗證天才周善祥如何挑戰這首殿堂級的作品,事後的驚嘆聲此起彼落,但我還是覺得少了甚麼? 少了天才型的破壞性創新? 少了現場不預期的火花? 周善祥得在現場聽才過癮,驚奇帶來驚喜,雖然理工男是做理性分析的,然而天才一出擊,才能攪和一池春水,重新再思考一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pha  的頭像
    Alpha

    alpha 追逐的蹤跡

    Alp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