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初出頭的指揮都很有故事可講,他們歷經大戰洗禮,受過種族宗教的歧異,還有自由專制的分隔,有的堅守陣營成為傳奇,有的橫跨東西成為巨星,而Kurt Sanderling成為綜合了這些故事的偉大指揮。

我很幸運地在美國波士頓及歐洲阿姆斯特丹欣賞過他的演出,在Boston SO的音樂會,他帶他剛出道的大提琴兒子(Michael Sanderling)一起演出Brahms Double Concerto,還有舒伯特偉大交響曲。在大會堂管絃樂團,我坐在第一排左側很辛苦地看他坐著指揮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首席擔綱),以及他最拿手的Shostakovich No.5,當時覺得這位老者是位傳奇性的指揮,又有著巨星般的吸引力,很高興在商旅時能看到他的演出。

Kurt Sanderling (1912-2011)是出生於普魯士時代波蘭屬地的德國人,他是猶太裔,原本在柏林歌劇院擔任聲樂指導,親炙過Furtwangler, Erich Kleiber等大師,在希特勒開始壓迫猶太人時,Sanderling選擇逃離,可惜沒能去成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在沒太多選擇之下,他去了蘇聯求發展,幸運地逃過一劫,他先在莫斯科廣播樂團擔任助理指揮,然後到烏克蘭及西伯利亞的樂團當指揮,在二戰結束後,到聖彼得堡的列寧格勒愛樂擔任Mravinsky的副手,也就是跟Arvid Jansons分擔Mravinsky的指揮工作,顯然SanderlingA.Jansons吃得開一些,同樣的他跟Shostakovich也成了好友,日後他在演奏Shostakovich的音樂時,特別有故事可講。

Sanderling1960年時被派回東柏林的柏林交響樂團(Berlin SO, 現更名為Konzerthausorchester Berlin),主管單位希望他能將BSO調教到能跟西柏林的柏林愛樂(Berlin PO, BPO)一樣,跟Karajan抗衡,展現共產世界的文化力量,但結果並不如預期,可能在萊比錫及德勒斯登的樂團更具有代表性,這個任期到1977年結束,期間Sanderling也擔任過德勒斯登的總指揮。但他的國際名聲還是得等到1970後到英國發展後才建立起來,爾後Sanderling就成了遊走各地的指揮遊俠,一直指揮到九十幾歲,相當長的指揮生涯。

在台灣,SanderlingDresden錄製的那套Brahms(@1972 Eurodisc)全集非常受到好評,我個人也一直將這套列為首選,他跟BSO也有一套(@1990, Capriccio),同樣也有支持者,令人困惑的是這兩套的速度差很多,Dresden的錄音暢快無比,滿滿壯男的明快作風,毫無疑問的證明Brahms是壯年男子最愛的音樂; Capriccio的錄音品質優於前套,放慢後的速度顯得更有敘事性,這是中年大叔的心情,更為成熟明確穩健,至於該選那套呢? 我會比較懷念壯年時期那股意氣風發,無所畏懼的年紀。

Sanderling很會說故事,很會比喻,特別是在Shostakovich的音樂上,他參加過第五號革命的首演,加上他在蘇聯史達林時期艱苦的生活過,他認為這首作品就是對史達林的反諷,樂曲裡面都是場景,都是故事,例如第一樂章在約8:30時的快奏,小提琴要能呈現出逃難時快速而零亂的腳步,第二樂章是巴結史達林的音樂舞會,在1:50時以小提琴俏皮的表現一位小女孩上台獻唱史達林啊,我們全家都愛您…”唱著唱著忘了詞,小提琴就拐了一下,然後又起來繼續歌頌下去,然後跳舞要像是胖舞者仰著頭很制式的跳著,小提琴要顯示出練習過久後很機械式的樣子…. 諸如此類的故事情景,被Sanderling說的活裡活現,沒想到這首革命竟藏了那麼多的趣味。

Sanderling說他仍然感謝蘇聯讓他免於希特勒的荼毒,但他也深刻體會人民生活的苦悶,他是個樂觀主義者,因此Sanderling的音樂始終有著正向邁進的開朗感,德俄都是他拿手的曲目,甚至他的Sibelius也很優,在鐵幕洞開後,他沒有專任的樂團職位,優游於各地,隨著年紀增長,他逐漸縮小活動範圍,最後卒於柏林,我能在美國及歐洲看過他的演出,真是幸福極了!

 

附錄: Sanderling跟BSO Shostakovich No.5 Rehearsal fil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M1JF8BRZOE&t=1077s

Sanderling CD.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p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