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廳裡從來不曾缺少過噪音,隨著時代及科技的演變,噪音也是與時俱進,也會因地因時而異,就來看看這個長期困擾觀眾及演出者的問題吧!

 

機械物理式噪音

          凡會動的東西就會產生聲音,這是機械式、物理的性質,在音樂廳裡,撇開隔音問題,因時因地因人而產生的噪音還真不少:

 

  1. 清喉嚨及咳嗽聲

          這個始終存在的噪音,其實也有演變的,早期音樂會最常出現的狀況是: 在樂章之間的停頓時,當指揮放下手後,現場就會響起此起彼落的清喉嚨的咳咳聲,好像觀眾都憋太久了,急著要把卡在喉嚨的痰給清理一下,妙的是它具有傳染力,只要一人咳,眾人便跟著咳,我偶而也會被傳染到跟著咳一下,然後現場就會出現一陣小騷動,偶爾指揮也會回頭會心一笑。

          漸漸地這個中場集體行動收斂了,咳的人變少,也不具傳染力,近幾年來樂章間的空氣比較多是憋氣後放鬆的擾動聲,這是好的噪音,表示音樂的演出緊緊的吸引住觀眾的注意力,觀眾大氣不敢一喘,只得憋到樂章終止。

          COVID-19期間,大家戴著口罩,咳嗽聲幾乎要銷聲匿跡,意外地使得音樂廳更為寧靜,真是禍福相依,遠比發給喉糖更有用。

 

  1. 翻皮包、塑膠袋、掉東西

          音樂廳的噪音排行榜排名最糟糕的項目就是可避免而不避免的人為噪音,音樂廳的隔音佳、傳聲效率高、頻率響應均勻,因此即便是小提琴的極弱音都能傳到音樂廳的最後一排,偏偏就有人不信邪,以為自己的動作極為輕巧,悄悄的拉開皮包拉鍊、輕輕地從塑膠袋裡拿東西,偏偏這些聲音剛好滿足音樂廳音響的設計,被極度放大到響徹音樂廳,只有當事人不自覺他正在進行一場開箱表演!

          東西掉落地的聲響猶如定音鼓一槌,咚的一聲,想要嚇醒夢中人,而肇事者往往就是夢中人,掉落的東西以節目冊為大宗,君不見一本厚重的節目冊,想當然耳的放在膝蓋上,聽著聽著迷睡著了,一個打盹,節目冊就滑溜下地,咚的一大聲,替樂曲加了個音符,會讓人迷睡的片段往往是沉靜的時刻,這一聲才更驚天動地,是以我習慣將節目冊放在座椅下的地面上,免得自己犯了這低級錯誤。

          隨著科技的進步,近來掉下去的東西多了一種金屬聲: 手機掉到地上了! 老天保佑手機沒摔壞,其實手機設計的落地測試(drop test)一般會到75cm以上,摔不壞的,但請不用幫手機廠做這項測試!

 

  1. 或可避免但不捨的噪音

          音樂會的票券上都會印有限六歲、十二歲以上的觀眾,可是常看到爸媽帶著小孩,蹦蹦跳跳地來聽音樂會,特別是贈票的觀眾更是如此,每次看到小孩兒進場,我就開始祈禱,爸媽的用心我理解,我也有小孩過,可是馬勒第六也帶小孩來,那就不敢領教了。

          但這款噪音也有演變,早期狀況很淒慘,小男生不耐久坐,像塞航阿糖 (台語)”一樣扭來扭去,不然就踢前排座椅,不然就踏地打拍子;小女生稍好一些,偶而跟爸媽或姊妹悄悄話一下,或是俏皮地站起來東張西望一下。近年來,小孩兒的穩定度提高不少,已經很少被我瞪白眼警告的事發生,難道是我們音樂教育成功了嗎? 好感動喔!

          年紀大的阿伯阿婆是另一種型態的噪音,老先生老太太還有熱情及能力來欣賞音樂會,這是值得鼓勵的事,歐美更常見整車的樂齡人士一起來欣賞,雖然台灣觀眾相對年輕,但是早年培養的音樂人口也都步上老齡了。阿北阿罵的咳嗽聲及深呼吸聲是常見的,原本也可以忍受,偏偏就有些依老賣老的,旁若無人地發出聲響,至今已取代小孩兒成為這類噪音的主要來源。

          小孩兒可以用年齡限制入場(如果真的有管制的話),老人兒就無法做此限制了,只能靠觀眾及現場工作人員勸退,時常看到老人家被觀眾投訴及勸離,真的於心不忍,然而老人家的干擾通常是持續性的,一發不可收拾,的確很難忍受。

 

科技電子噪音

          前面說的都是機械式的噪音,現在來看看電子噪音是如何隨著科技演變而進化,真可謂是與時俱進!

 

  1. 90年代: 電子錶

這個年代電子業剛在台灣發展,IC設計及製造都是很早期的,當時電子錶大行其道,便宜好用,連小朋友都人手一支卡通造型的電子錶。電子錶最炫的地方就是整點報時,於是音樂廳裡,每到接近八點時,舞台上正在逼近高潮,突然此起彼落的嗶嗶嗶嗶嗶嗶…”聲響起,提醒指揮得加快速度似的,偏偏當時的IC clock (時脈)及石英震盪器有誤差值,"整點報時會從19:58報到20:02,還有人是半小時報時的,所以當時音樂廳的廣播會說: 請關閉手上的電子鬧錶!

 

  1. 00年代: BB Call 手機

BB Call興起,腰間掛個BB call,得讓它響響,以顯示自己是忙碌的上層人士,電子錶的聲音小、音頻高,BB Call的聲音可大了,所幸部分音樂廳把RF隔離,沒隔開的就會聽到嗶嗶”+”吱吱的震動聲,中場休息時,公共電話間就會有不少人排隊投幣,現在誰還記得國家音樂廳的電話間嗎? 當年每層樓都有好幾支投幣公共電話的。

不久大哥大手機出現了,慢慢地從大型黑金剛進化到小巧折疊式的手機,黑金剛不會帶進音樂廳,Nokia/Moto可迅速的進駐每個人的口袋,標準響鈴叮鈴叮鈴的還好,加裝來電答鈴的可麻煩了,明明是貝多芬第五的演出,突然插進了鳳飛飛,明明是莫札特安魂曲,突然響起明天會更好”!

這個時代的音樂廳廣播是說: 請關閉您的手機或轉靜音或轉震動!

 

  1. 21世紀: Smartphone

現在是智慧型手機 Smartphone人手一支,手機已經不是只能通話用的工具了,上網及分享才是主要功能。此時音樂廳裡的電子噪音除了來電答鈴外,多了很多提示音,特別是LineFB最會叫,三不五時的一聲,或是叮咚一下,顯示自己的好人氣,別人給你按讚,我們得忍受突然爆出的音符。

智慧型手機除了聲響的噪音外,還創造了光害,音樂廳的燈光是暗的,當有人拿出手機時,他便成了一處閃亮的光源,即便他把手機壓到腳間,一樣會像螢火蟲般發光,是因為有急事聯絡呢? 還是聽得無聊上網閒逛呢? 或是急於與人分享心得呢? “光害正逐漸成為音樂廳裡最大的災難! 此時的廣播會說: 請關閉您的手機螢幕,以免影響他人。

 

  1. 下個十年: 元宇宙

AR/XR元宇宙正在興起,AR眼鏡的革命逐步推進,現場結合虛擬實境將可讓觀眾邊欣賞音樂會,邊看樂曲解說,或是同步樂譜呈現,看似很不錯的經驗及體驗才是,那這樣會產生甚麼噪音呢?

噪音可能不多,但會有兩大疑慮: 側錄及擾動。AR眼鏡剛推出時,因為它有攝影鏡頭及記憶體,有人就質疑會被拿來側錄現場節目,形成盜版及侵犯著作權的問題,古早以前有所謂風衣版的盜錄,將錄音機藏在口袋或皮包裡偷錄,變成眼鏡後,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 不易防範。

擾動的產生是因為AR的操作介面不少是靠手勢控制,例如揮一下手是換下一頁、手掌翻轉代表回上一行等等,可能會看到不少貓爪在音樂會進行中揮來揮去,成為一個干擾源。

可預見此後的音樂聽廣播會是: 請關閉您眼鏡的AR功能,並請您坐好不要亂動!

 

至於我個人呢? 我製造過最大的災難是被自己的口水嗆到”! 而且還不只一次,可能是聽得太入神,以致於口水倒流到氣管,這一嗆到可嚴重了,憋不住的,強忍的結果只會使情況更為嚴重,這一猛咳還得好幾下才能排除口水,被人側目也很無奈,只能拼命的遮掩,降低噪音,這屬於生理噪音”!

Noise.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pha  的頭像
    Alpha

    alpha 追逐的蹤跡

    Alp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