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新家的裝潢重點擺在音響室,其他房間我都尊重設計師,唯獨音響室我改了又改且緊迫盯人,甚至跟設計師說如果音響室失敗了,整個案子就失敗了! 那是說我把重點擺在音響效果? 非也,其實重點是如何擺設CD蒐藏品及容易維持整潔,搬家前已陸續清掉舊器材、節目單、書本等,以後再靠串流及電子書來降低實體的蒐藏。

 

但這畢竟是音響室,還是得裝模作樣一下,新家跟老家音響室大小差不多,就是四米乘三米的小鞋盒,同樣只在主牆面加上吸音板,兩側都是CD櫃,加上一面窗,主要差別是老家音響靠窗側,新家音響靠吸音牆,音響主系統沒更動,只是忍痛賣掉不少老器材,這讓新家清爽多了(so far)

 

原本想說這樣的音響效果應該不會相差太大,沒想到一開音響,就像是從國家音樂廳跑到中山堂一樣的改變! 原本溫暖柔和的聲音突然變成乾淨快速的聲響,讓我大吃一驚! 這下子得搬出天龍八步調音法來整治看看,前後左右挪一挪,線也拔來拔去,耳朵感覺跟不上,只得請聲學專家葉履松葉兄到府指點及實測,找出頻譜反應上的科學數字,在這個有限的空間及無法改變的環境下,得出一個可能的優化方向。

 

經由葉兄在各位置的擺設下量測結果,在無法改變裝潢及無意增添設備的情況下,只能先透過調整RME ADI-2EQ做些補償,多少在若干頻段的缺失做些增減,效果是有的,就像在中山堂做些反射板之類的調整一定會有些改善,但無法改變中山堂低殘響的特質,然而多去幾次中山堂後,覺得它就是有一股老音色的味道,也讓每個樂器發聲無所遁形的呈現,這樣其實也滿不錯的。

 

我音響升級的速度是很漫長的,喇叭聽了快三十年,真空管擴大機搬家前才賣掉,兩年前配合串流增添的RME DAC是最近的升級,而此次搬家則是一次重大的變化,空間對音響效果的影響跟器材的影響程度一樣,這次等於改變了一半的效果,結果也真的是一半的影響。

 

原本以為習慣了就好,努力讓自己去接受,但老覺得那兒就是不對勁,為何Stage Image怪怪的,器樂的擺設常因為音樂家偏好而不同,但錄音通常不會有混淆的感覺,這未免失望過頭,約莫數週之後,實在無法讓自己努力適應下去,仔細檢查一下接線,天啊! 我竟然犯了最低級的錯誤: 左右接反了! 不知那次器材調整時搞錯的,解除這個大bug後,至少在空間感上是正確了,剩下的音感就慢慢適應吧!

 

音響這東西,調整到一個程度後,習慣了,就應該回歸到音樂本身,就像即便對中山堂的音響有意見,但是當Inbal跟北市交在中山堂演出時,還是令人十分激動的,聽久了,腦袋就會把音響給校正回歸成音樂應有的面貌,就像老婆看久了,也經常會回歸到當初相見時的面貌一樣,覺得歲月並沒留下太多痕跡啊!

 

我當然講求音響效果啊! 好的錄音重現總是令人聽起來愉快,但是令人感動的音樂往往不發生在好的錄音及好的音響上,它可能是在某個午後的咖啡廳裡,可能是失戀時在火車上聽到的音樂,也可能是不經意走過老屋時的吟唱聲,還是子女第一次上台彈奏的小星星… “現場才是最佳的音響發源地,好的音響器材及空間調整或能重建音樂本身,但氣氛就無法重建了。打開罐頭,努力吸食回想鮮魚的味道;如果音響條件夠好,那像是叫UberEat外送,還帶有點新鮮的熱度,滋滋作響的牛排變成便當盒的一塊肉,至少還可以流些嫩汁出來

Audio room PK.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p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