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uccini "修女安潔莉卡" + Ravel "西班牙時光"
>> 10/11 at 國家音樂廳
今年度的"歌劇季"就從這一場開始,這算是 Full production on Semi-stage? 在國家音樂廳搭台演出,服裝道具、背景燈光都到位,工作坊的形式讓各方人才都有演出歷練的機會,算是用心良苦、誠意十足。
兩部悲喜劇以double bill方式上演,製作單位說明是在強調女性在社會上可能的角色及遭遇,形成強烈的對比。Puccini的女主角有著不同的性格,但仍然是很傳統的女性印記,"修女安潔莉卡"更是一部全女性的歌劇,夾雜著各個角色的嘈雜私語,然後女主角一聲悲歌怨嘆,滿適合做為工作坊的展演。
Ravel 的"西班牙時光"以一女搭四男,利用時間空間差來周旋於四男之間,舞台的搭設滿到位的,這是部戲多於唱的歌劇(?),難怪從CD老聽不出個樣子,老實說這部歌劇還真"不好聽",四十幾分鐘十多個景的演出,倒可讓導演及舞台工作人員好好地展現一下。
我每次遇到邱君強的節目都是歌劇演出,儼然成為歌劇專業,跟不少歐陸指揮都是從歌劇開始一樣,這樣能全面掌握表演藝術的各個面向,期待有機會聽他的管弦樂演出。
導演陳昶旭能在音樂廳這樣的空間,以及人數多、情節濃縮的情況下,安排出符合劇情及感情的戲,好像很久沒有如此貼近原劇的製作了,這樣不是很好嗎?
蔡澐宣演唱的安潔莉卡,能夠突破Puccini設下的女高音障礙,安穩的穿牆而出,就算完滿,隨著劇情的推演,座位上還是有傳來啜泣的聲音。鄭海芸短短的演出,卻帶有穩住大局的成績。至於由蕭涵帶領的西班牙時光,演重於唱,很稱職的達標。有這麼兩部角色多且算平均的歌劇,對國內聲樂家是個不錯的登台演唱機會。
二、Verdi: Otello
>> 10/23 at 北藝中心
先前兩次北藝中心大劇院的不愉快經驗 (製作問題)以及傳言星期五場的諸多問題,本是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情來看星期天下午場的Otello,結論是: 相當滿意!
由Bryan Register擔任主角,這位Otello是位多疑神經質的異族英雄,非英豪式的大將軍,開場時不見英武的氣勢,爾後處於煩躁易怒的不穩定狀態,最後苦惱懊悔自己的暴躁,越聽越能入戲,因此會覺得越唱越好,雖然少了像Vickers、Domingo那般大英雄氣勢,在個性上的糾結是滿讓人買單的。
左涵瀛的Desdemona唱優於演,這角色是偏柔弱認命少個性的,不懂察言觀色,還平白送死,"弄臣"的Gilda至少還有點個性,Verdi老讓垂死的女主角回魂一歌,有點太那個了! 左涵瀛還是適合冷辣的戲劇性角色,今日唱得也很棒,只是沒能感受到Desdemona的弱。
臨時從美國趕來頂替的Lester Lynch無疑是今晚的焦點,一開始Iago拿著本筆記本唱,我以為是導演的設計,因為穿插了植物實驗室一景,稍後才理解到他得提詞,即便已演過此劇,短時間的記憶仍需提示,但這並不影響到Lynch的演出,這位擘劃挑撥的邪惡角色,不比在"弄臣"的主角遜色,Lynch 聲音醇厚穩定,是位表面上不邪惡的狠角色。
王典的Cassio是值得一提的配角,這幾年來聽過他幾次演出,越見他邁向高峰,越來越敢唱,也更有光澤。
王嘉明導演沒賣弄現代玄虛,Verdi的大場面合唱一向不好處理,人多又得動,似乎是國內演出的一個弱點,唱得好但演得硬。大劇院舞台不算大,開場的海上搏鬥及凱歸力道稍弱,押解犯人及植物實驗室有些不解,但舞台走位及空間利用,都滿能呈現這場陰謀各個角色的心境反應。
Marco Boemi可以聽得出來是位經驗老道的歌劇指揮,大劇院的音響很乾淨,大場面的壯闊音效反而不易呈現,幾處合唱加多重唱都處理得很好,Boemi 在內心戲的鋪陳跟歌者搭配得當,TSO 在中山堂待久了,應付這樣偏乾的場所不是問題,大劇院的隔音及底噪都相當有水準,乾淨清晰的聲音或許少了些溫潤,大音量的氣勢少了震耳的衝擊,然而這樣清晰的音質,對聽說唱是滿不錯的。
星期天的觀眾好像不好理解星期五觀眾的感受,除了第四幕開始,當前奏音樂開始後,幕後的燈光亮起,突出一塊床角,還以為是幕拉不起來,還心跳了一陣子! 至於北藝中心及大劇院的設施,過久了大家就習慣了,廁所在那兒也都知道了!
三、 野田秀樹Q:歌舞伎之夜
>> 10/26 at 國家戲劇院
其實這不算是"歌劇",實際上也跟"歌舞"無太大關係,這是戲劇,但因這是本季在"國家戲劇院"上演的,所以列入今年歌劇季內紀錄。
節目名稱會造成誤認,Q是指靈感來自Queen合唱團,手法則是如日本動畫般快速切換、移動、有點無厘頭、緊湊... 對話十分快速,不用麥克風,連布景道具也是巧妙變化,整體一氣呵成,目不暇給! 凸顯日式訓練嚴謹、敬業、專注、全力以赴的精神。
故事套用羅密歐與茱麗葉兩敵對家族的愛情故事,引用到源氏與平氏之爭,如果時間倒回,會更動兩人的命運嗎? 幾位現役的日劇演員參與野田秀樹的訓練演出,想必在時間及體力上都有很大程度的投入,才能有這般演出的成績,不用麥克風在大劇院,講話速度及對話連接都很快速,要能讓觀眾聽清楚就很不容易了,松隆子還拉出一個大長音,可見這呼吸法的訓練有多艱辛!
國家戲劇院先天不足,縱深不夠,樓上三個樓層直接疊上去,樓下前後排視覺阻礙大,不是很easy的欣賞空間,音響則能在戲劇演出與歌劇音樂演出取得平衡,做為國家首席演出地點,地位依然無法動搖的。
四、Verdi: Don Carlo
>> 10/29 at 衛武營歌劇院
在衛武營上演的歌劇總是令人特別期待,今年大戲是Verdi 的 Don Carlo,似乎有點要跟北部的Otello一較高下的味道。
Don Carlo是部劇情複雜的歌劇,個人覺得戲劇本身安排得有點跳tone,但是音樂卻是很動人的,除了主角Don Carlo 外,反而其他角色都有突出的獨唱,Don Carlo跟其他角色的重唱都是經典,合唱及多重唱的大場面更是不可少,滿Verdi的。
這個製作是取自比利時的製作,古典精緻,服裝講究,布景道具燈光也都很到位,還是欣賞這樣的製作舒服,免得還得猜想導演的意圖,忍受扭曲的角色...
10/29午場以國內演唱家為主,Don Carlo 是來自喬治亞的Irakli Kakhidze,頗有實力,高音時的音量及音色都維持得很好; 耿立是新生代很有潛力的女高音,演唱及演技上要能再放得開、更靈活些才好;巫白玉璽及翁若珮都是經驗老道的音樂家,巫白玉璽以演技及技巧掩飾住底氣略顯不足的聲音,翁若珮依然是唱作俱佳;但今晚的演出還是覺得演員走位都顯得僵硬,戲劇張力不足。
衛武營真的是目前國內最棒的歌劇院,無論視角及音響都非常好,今日坐在三樓一排正中間,宛如皇家包廂的感覺,欣賞如此精緻典雅的演出,人生一大享受。
五、Mussorgsky: Boris Godunov
>> 11/17 at 日本新國立劇場
毫無疑問的,位於新宿附近的日本新國立劇場是我去過最棒的歌劇院! 不僅設計高雅寬敞,音響更是超級棒,本想說衛武營已經算是很不錯的歌劇院了,但是跟日本新國立劇場的歌劇院一比,就還是差了一個等級。
此間無論是管弦樂團的聲音、或是歌者的聲音,像是自己獨佔超級音響室裡,那般的舒適、清晰、立體、貼切,無以形容;舞台深度及寬度都大,四層的座位,沒有壓迫感,日英文字幕分區放,不互相干擾;歌劇院中場休息時,可以到外面迴廊,座椅區面相玻璃帷幕,一起欣賞中庭及新宿夜景,日式的灰白色地毯及木質牆面樓梯,整個設計就是日式的雅致,這的確是我去過最棒的歌劇院!
今晚上演Mussorgsky 的歷史大劇 Boris Godunov,我對此劇並不熟悉,因為太複雜了,沒有先了解一下俄國當時的歷史故事,光看歌劇還真是一頭霧水。現場看此劇才會很專心,不得不大大的讚賞Mussorgsky的能量,此劇作為史詩級的音樂,有著他的場面及深度。
此次製作是現代抽象版,由波蘭名導Mariusz Trelinski 以類電影的方式變化此劇,三位男士角色 Boris Godunov/Guido Yentins、Pimen/Godelji Janeliese、Shuisky/Arnold Bezuien 由外國人擔任,其餘都是日本歌者擔綱,男低音不好找,兩位大男低音都非常給力,日籍的在男女中高音部也是相當穩健,演技也很精彩,連合唱團都很有表情、演技的參與演出,這是台灣目前沒有做到的 (演技及走位差太多了),整個製作及演出水準相當高。
指揮是大野和士,很優秀的指揮,應該很深入的參與製作,無論是音樂處理或跟歌者搭配,都是一流的和體。樂團是東京都響(Tokyo Metropolitan SO),想必是因為Inbal調教過,水準相當棒,沒有失誤,聲響在此廳真是漂亮。
看倌們如果喜愛歌劇,也喜歡去日本聽音樂會,強烈建議務必得到此廳,這裡絕對是全球一等一的場所!
六、Mozart: 魔笛
>> 12/17 at 台中歌劇院
下半年在第六個場地的第六場歌劇演出,將日本新國立劇場製作的魔笛搬來台中歌劇院上演,上個月剛好在日本新國立劇場欣賞Boris Godunov,加上 "Q 歌舞伎之夜"是由東京藝術劇場總監野田秀樹編導演的,今年跟日本是滿有緣的。
莫札特的魔笛是部非常"公平"的歌劇,故事有些無厘頭,正邪反覆,試煉從何而來,似乎並非莫札特的重點,莫札特巧妙的讓每個角色都有展現的機會,不會獨惠主角,是以公主與王子、母后與大祭司、仙子與童子、捕鳥人與小情人,甚至連想吃天鵝肉的無賴,莫札特都給予動聽的獨唱,這部歌劇真是莫札特超凡天賦的實證。
魔笛的演唱重點在夜后,表演的重點在捕鳥人,劇情轉換的重點在大祭司,劇情則由三位仙子與童子推動,相形之下,Tamino及Pamina 這對王子與公主反而平淡些,有時會覺得只要夜后唱好,捕鳥人夠搞笑,這部歌劇就過關了!
12/17這場的夜后是日籍的安井陽子,有點緊的花腔,還是順利在高音迴轉;韓籍的丁一憲演的捕鳥人,直接拿排笛自己吹,一開始有點錯拍,不過他顯得很老到,難不倒他的;羅俊穎的大祭司有穩定全場的作用,重量感略顯不足;三位仙子與童子有畫龍點睛及牽引劇情的重要性,此劇製作在此堪稱到位,六人演出也很到位。至於王子Terence Chin-Loy 及公主賴鈺妤顯得生澀些,不過這也是莫札特給予兩人的特色吧!
這個製作以立體投影方式呈現場景的變化,以兩道移動的步道來牽動人物的位移,設計相當精巧及有視覺感,在現代感下,仍不失原味,是個很優秀的製作,由洪毅全指揮的NSO顯得疲弱,現場製造的音響顯得突兀,用鋼琴取代大鍵琴總覺得怪怪的,台中歌劇院的音響還是很令人失望,比起衛武營差一截,比起日本新國立劇院更是差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