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的音樂廳一向難產, 設計越來越複雜, 施工越來越困難, 費用鉅額追加, 然而一旦完工, 依然是眾所矚目的大事, 而建物本身也常成為城市的地標, 隨著高雄衛武營啟用, 北中南三大國家音樂中心串成一串, 看能否帶動精緻文化的水平。今年10月一週間, 剛好在北中南三大館場各欣賞一場演出, 就來個快速的比較。

 

109, 台北國家音樂廳, 節目: Hagen Quartet

DSC_0661.JPG

我是音樂廳的常客, 對此廳甚是熟悉, 在此廳演出小型室內樂是較吃虧的, 量體太大, 主辦單位利用後方升起的舞台讓聲音更往前集中, 以前也有用布幕來反射(仙女散花那張月餅盒圖”), Hagen Quartet的演出走細緻高雅路線, 在四位演奏家間傳遞著細微的默契搭配, 此次因坐在二樓第三排中間, 極近距離聆聽方可在此廳聽出如此細微的轉化, 如果在我慣坐的三樓, 應該就是聲音勻稱的綜合結果。

台北國家音樂廳的音效算是不錯的, 一千八百個座位, 三層樓的鞋盒式音樂廳, 動線明確, 走宮廷華麗風, lobby及迴廊空間都很足夠。音樂廳本身的殘響約在2.0, 雖然整體效果不錯, 最大的問題是音響效果不平均, 會因位置而異, 以交響樂而言, 我的經驗是四樓反而是效果最佳的地方, CP值超高, 二樓前排聲音難聚焦, 二樓後側方聲音會有點悶, 三樓算是視覺及聽覺上最融合的地方, 所以我都選在三樓, 我有我自己偏愛的「皇帝位」!

國家音樂廳整體音效是直接而硬質的, 聲音亮麗, 因此在管絃樂齊奏的大場面上是很有震撼力的, 很能讓人情緒高漲。此廳的雜音容忍度很低, 只要有人稍微咳一下、碰觸一下塑膠袋的窸窣聲等, 都可以很清楚地傳遞到遠處, 好處是當音樂演出真的很精彩時, 現場那種連大氣都不敢喘一下的凍結感, 演出者應該都會受到感動的。

1987年開幕的兩廳院, 因其時代背景而採取中國宮廷建築風格, 紅柱飛瓦, 傳遞著帝王的遺風, 外觀上有其可觀之處, 然而也因此限制它的容量, 音樂廳只能採用鞋盒式的架構, 而戲劇院就被卡死了, 座位數少不說也罷, 高聳直立的四層扁淺結構, 恐也是不得不的結果。

 

1010, 台中歌劇院, 節目:  歌劇「齊格飛」

DSC_8679.jpg

由伊東豐雄設計的台中歌劇院, 展現出現代建築求新求異的特質, 有如cheese般的孔洞造就出多變化的空間, 無論外觀或穿堂都很吸引人, 特別是賣店及餐飲的空間設計更是有氣質, 光看就很有文藝風, 的確是建築名物。

2014年啟用後, 推出一期一會的華格納連篇歌劇「尼布龍根的指環」, 今年來到第三年的「齊格飛」, 從整體的呈現上, 也是三年來最好的一次, 儘管「齊格飛」劇情有點囉嗦, 重複陳訴過往的故事, 讓這位少年魯莽英雄從頭唱到尾, 辛苦極了。台中歌劇院在正式開幕後, 引進西班牙拉夫拉劇團製作的華格納名作, 無疑是個很成功的企劃案, 因著「指環」的大氣勢, 以及拉夫拉所能呈現的多變場面, 在在展現此歌劇院的能耐, 北中南各地而來的觀眾不但有好歌劇可看, 也有好的場所讓人有不虛此行的感受。

台中歌劇院大廳有兩千座的空間, 因是以戲劇演出為設計目的, 殘響偏低, 可能在1.5, 有利於人聲的清楚傳遞, 但是對音樂的演出就太乾了, 跟台北中山堂一樣, 每個樂器演奏的聲音一停, 空間聲響就停, 這樣演奏很吃力。從樂池傳遞出來的音樂反而比在舞台上好, 表示以歌劇院為主的音響設計是正確的, 然而如果是交響樂的演出, 那就不太妙了, 像是上回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演奏馬勒第九號交響曲, 音響效果就不理想, 很難兼顧。此廳有些空間噪音, 使得觀眾發出的聲響不至於傳遞的太清晰, 這樣也好, 干擾少了些!

台中歌劇院進場後的空間設計就很受限了, 蜿蜒且爬不完的階梯, 狹窄的廊廳, 複雜的入口, 顯然是因為地面層的空間而犧牲了進場觀眾的空間, 這樣有點本末倒置, 雖然創造了很多「遊客」的空間, 主角「觀眾」卻被限制了, 不過這座耗費驚人的建物, 如果只給買票的觀眾使用, 的確是太奢侈了。

 

1013, 高雄衛武營音樂文化中心, 節目: 開幕音樂會

DSC_9036.jpg

高雄對我而言是個近在咫尺、遠在天邊的城市, 兩三年才會去一次, 衛武營開幕當然想去, 台北國家音樂廳開幕、台中歌劇院試營運, 我都有趕上, 然而卻在開幕季的節目表上找不到「開幕音樂會」! 實在很納悶, 一直到開賣許久後, 才公告1013日的「開幕音樂會」, 而且是掛售完, 顯然是招待貴賓去的。正在盤算幾時才去得了衛武營時, 某日閒逛兩廳院售票網時, 竟然跳出兩張票, 而且是可縱觀全場的四樓一排中央, 果然天不絕我, 成全我願!

然而這是一場讓我大失所望的「開幕音樂會」, 原本期待一場盛大的開幕音樂會, 理當排出為這座偉大的音樂廳開幕而委託創作的作品, 然後搭配貝多芬第九這樣的壯闊場面的。到場後才發現這場下午五點開始的音樂會只是「下半場」, 還有個大官到場的「上半場」, 這倒也無所謂, 省得大官被觀眾抗議 (近年來真是如影隨行) 擾亂演出。然而這樣折扣下來, 「開幕音樂會」竟然只有一小時的演出, 這不打緊, 抓兩首國人作品上場, 加上一首李斯特鋼琴協奏曲, 再把貝多芬第九號卡成只有第四樂章, 就這樣拼湊成「開幕音樂會」, 這我就很不以為然了! 不如說這是場「開幕音響體驗會」, 讓普羅大眾嘗鮮! 更鮮的是節目冊上註明著「七歲以下孩童應由家長陪同­, 果然幾首作品演出都有嬰幼兒的哭叫聲伴奏, 真是無言以對!

衛武營為整合音樂廳及歌劇院為一體的大建物, 號稱是單一屋頂的最大建築, 從平面外觀來看並不壯麗, 得從遠觀或上方才能體認此建築的壯觀之處, 也因同住同一屋頂下, 動線就會相對複雜, 穿堂跟台中歌劇院有點相像, 圓洞型的通道串連各廳院, 各廳有各自的售票處, 音樂廳在平面的售票處竟然只是個「售票口」, 這設計顯得寒酸, 平面只是穿梭通過用的, 真正的Lobby是在三樓, 得花點時間才能搞懂動線, 萬一走錯邊, 還真是皮皮挫的了。

大音樂廳是採「葡萄園式」的環繞結構, 普遍為近代新建音樂廳所採用, 觀眾對座位選擇性增多, 有人愛看指揮, 有人愛看全局, 在大容量下又不犧牲觀賞的距離,這是環繞式音樂廳的優點。 兩千席的座位穿插在四層樓間, 視野無礙, 音響勻稱, 殘響在2.0以上, 據悉座椅墊布是特製的, 空席及滿座時的殘響相差無幾, 就這一小時的聆聽, 聲音乾淨溫暖不誇張, 不像台北的硬質地, 也就少了些超震撼力, 即便是貝九最後的快節奏, 也還是清清楚楚的, 不會有巨大的壓迫力。就我去過的幾個環繞式的音樂廳, 大抵上音色都是中性的, 聲音傳遞均勻, 除了背向樂團的座位差異較大外, 其他主要是視覺的差異; 而鞋盒式的差異就多了, 有的溫暖、有的乾澀、有的直率, 且座位位置的音響差異較大, 視覺的死角也多, 當然如果能用「葡萄園式」是最好了。

 

心得總結

一週的巡禮很過癮, 以後也不見得會如此奔走, 我住在音樂活動活躍的天龍國, 兩廳院的精緻卡會員, 經年貢獻50場以上的消費, 都覺得這幾年來音樂會增加的速度超過觀眾成長的速度, 但總是有培養出一群老顧客, 然而數十年來的演出模式及曲目是重複的, 很擔心在網路飆速的時代, 表演藝術是否能持續?

我老家在中部, 家人也都在台中, 因此常回去台中, 以往只有中興堂及中山堂可以當演出場地, 的確顯得寒酸, 有了台中歌劇院這樣亮麗的建築, 的確很感心, 台中號稱「文化城」, 理當能支撐場館營運, 從這幾年來排出的節目, 都可以看出經營的用心, 台中歌劇院場館單純, 如果持續「求精不求多」, 不用把節目塞滿, 相信可以培養出觀眾群的。

高雄真得很少去, 面對那樣大的衛武營中心, 難免會擔心是否撐得住, 兩大廳都是兩千座, 連在台北都只有少數演出能滿座了, 如果當時是用1,500座來設計也許妥當些。培養觀眾及培養付費的觀眾是同樣重要的, 票價得依當地消費習慣而異, 即便演出團體到高雄的成本比在台北高, 票價也得因地制宜。

最後, 既然北中南三處都歸屬文化部, 自己主辦的表演活動就可以南北串接, 而我更希望NSO的演出應該在三地巡迴, 以往每個節目都只有演一場, 非常可惜也非常浪費, 應該在星期五、六、日於三地各演一次, 這樣才像歐美樂團的演出方式接近。現在也只有國台交NTSO每個節目在台中及另一地各演出一次, 相形之下, NSO應該要更能在隸屬於文化部的場館巡演才對, 這樣也容易培養出固定的客群, 而非只是看熱鬧、挑熱門的散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p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