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得在讀國中時,家裡有台盒式的唱機,就是那種唱盤+收音機+擴大機+喇叭的音響,大姊買了李泰祥編曲的《鄉》及鄭思森的《松竹梅》,我就常趴在盒子旁邊仔細聽,一遍又一遍,就此開啟了我對音樂的喜愛,《鄉》讓我體會到樂團演奏的美妙,《松竹梅》讓我進入欣賞器樂演奏的樂趣中,唉! 在那個升學壓力大的年代,又欠缺被發覺音樂天分的契機,因此只能成為樂友了。

李泰祥的《鄉》融合了樂團與電子樂,在那個古典音樂尚未很發展的時代,以中國及台灣民謠改編的樂團演奏接受度很高,據悉系列就賣了20萬張! 然後校園民歌時代開啟,李泰祥以《橄欖樹》一曲把校園民歌的層次往上提升一大級,以""為體,近似聲樂演唱的方式,以及如夢似幻的音樂,讓他帶領著女弟子們走出另一條路,一條曲高卻不合寡的類流行音樂之路,《橄欖樹》傳唱至今,每一聽之,依然令人動容。

李泰祥出身在一個渾沌的時空下, 身為台東阿美族的原住民而能學習古典音樂,這需要很多的條件、堅持及支持才可能發生,1941年還在日據時代,二戰進入尾聲,國民黨來台,本省外省糾纏不清,何況還是被吳鳳化的原住民,在這麼渾沌的環境下,李泰祥還是能攻讀到台藝專,主修小提琴,北市交在1965年成立首演時,李泰祥可是當時的樂團首席喔! 李泰祥實力可見一斑,也確信他是科班出身的。

在校園民歌興起時,台灣一方面處於經濟起飛的時期,另一方面卻處於台美斷交的危機時刻,政治上本土意識與大中國主義即將展開激烈的對決,台灣就是能在這樣渾沌的時代展現堅強的生命力,校園民歌帶動台灣將來音樂的發展,影響遍及整個華人圈,一把吉他加上文青的歌詞,其實不容易撐太久,李泰祥被發掘出來強化了這股風潮的堅實底子,讓樂曲更具深度,除了有像《今年湖畔會很冷》、《歡顏》這類以優美旋律為主的流行類樂曲外,特別喜愛他用現代詩譜的曲,例如啞弦的《歌》:

誰在遠方哭泣呀

為甚麼那麼傷心呀
騎上金馬看看去
那是昔日
 
誰在遠方哭泣呀 
為甚麼那麼傷心呀
騎上灰馬看看去
那是明日
 
誰在遠方哭泣呀 
為甚麼那麼傷心呀
騎上白馬看看去
那是戀
 
誰在遠方哭泣呀 
為甚麼那麼傷心呀
騎上黑馬看看去
那是死

李泰祥把這首詩的意境描繪得淋漓盡致,以打擊樂器為主,綿長的序奏及間奏,悠悠蕩蕩的,歌詞是如此的簡潔有意境,加上齊豫空靈的演唱,是詩與歌相互襯托的極致作品。一直到2001年,即便生活不盡如意,他還是用杜十三的台語詩《自彼次遇到你》寫作,然而70/80年代的世代結束了,留下最多懷念的還是在《橄欖樹》,還有他自己那高亢的聲音,辨識度極高的聲音,介於聲樂與歌手之間,《一條日光大道》裡 Kapa Kapa上路吧最能展現李泰祥的奔放豪情,源自於山林海洋的原始呼喚,多麼有力而且正向! 在防疫期間,他的音樂是最佳的本土糧食!

如果當年的音樂版權處理得當,付費機制也夠完整,那李泰祥應該會是收入頂尖的跨界作曲家,這樣也足以支撐他完成在正規音樂的創作,李泰祥的創作是多樣的,有舞劇、歌劇、音樂劇等,因為缺了版權,使得他晚年有點淒涼,但對音樂仍有自己的堅持,骨子底就是一位藝術家,一生都是在為音樂而付出,跟他的野狼125廣告一樣往前衝!

P_20200618_222047_1.jpg  P_20200618_222116_1.jpg  P_20200618_222158_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p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