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次COVID-19造成嚴重的疫情,直接促成了網路數位化的加速到來,商家無法開店門,開了也門可羅雀;辦公室能關的關,大家回家工作;旅遊業及航空業則苦思無解;雖然台灣防疫得當,我們沒有這麼緊迫的壓力,而且還因為數位化科技的大量暴增而獲得不少利益,但是我們也可能因此而放慢數位化腳步,等疫情過後,反而成了數位化落後的國家,光看三倍券大都拿紙本就知道了。

疫情造成Work From Home (WFH)從名詞變成動詞,推展了十幾年的行動辦公室理念一夕之間成局,既然都已經WFH了,那怎可不Listen From Home(LFH)? 國際間的音樂廳、歌劇院等表演場所都關門,改以線上直播線上推播來取代現場表演,使得LFH成為必要,於是我展開了延遲已久的邁向網路數位音樂之路,老實說真得落後很久了,大叔雖然是在科技業,但除非是我自己做的產品,否則我都是屬於Late adaptor,不見黃河心不死

CD雖然是數位音源,但這次升級是指網路的數位化,當年(2000) Internet第一波擊敗了雜誌社,加上工作繁忙,封筆了快20年,CD的存量增加速度也沒很快,直到年過半百,大部分的唱片行都關門了,改從網路購買CD,才又瘋狂了一陣子,直到這一兩年被出版社的磚塊砸到不知如何再買下去,望著滿牆壁的CD,只能苦嘆越來越不值錢,也越來越沒有搜尋及蒐藏的樂趣,等那天耳不聰、眼不明時,後輩也沒人會珍惜這些玩意,又不像曹前輩可以塞給音樂廳圖書館,若不趁現在腦筋還能動的時候進入全數位化,更待何時?

光是使用MP3是不合格的愛樂者,MP3只能偶而拿來聽聽,例如透過藍芽播放一下或在車上聽聽。CD quality是愛樂者最基本的要求,沒達到這個水平就免了。從幾年前的音響大展開始,數位音源成了現場最常使用的播放方式,看了好幾年的音響展,還是挑了CD回家,但這般數位大軍壓境的氣勢,抗拒只是拖延時間而已。三年前,因朋友在Nuforce之故,買了他家的WiFi DAC,光是讓這台小機器上我家的網路都搞了大半天,說明書上都是一指搞定,但我常說Computer is never easy! iPad還好,上Android手機可難搞了,在網路上查了半天,透過UPnP/DLNA勉強接上了,但是YouTube又不通,也沒申請Spotify之類的帳號,就把這台機器擺在一邊,只有偶而用iPad來聽一下YouTube,缺乏邁向網路音樂的動力。

這次受了COVID-19的刺激,加上被磚塊砸得頭昏眼花,毅然決然地決定正式邁向網路串流音樂,經過這幾年的演變,CD-quality已經是minimum requirement了,現在還有DSDMQA…等太多名詞出現,加深了大叔的數位恐懼感,數位及網路音響器材也是五花八門,把信號源的格式、乘上電腦/手機種類、再乘上串流提供者、再乘上網路及介面,這組合可是多得嚇死人,這路不好走,得一一打通關。

1. 首先選定音源:

從網路上搜尋,想聽高品質的串流古典音樂的話,不外乎TidalQobuz,選了Tidal後,才發現沒辦法直接從台灣註冊及付費,在Windows下得透過VPN繞道他國去註冊;在iPad下,得先註冊個美國ID;在Android手機下,得透過APK避開Google的管制;這才發現台灣雖貴為科技大國,在網路世界裡其實是滿弱勢的,A咖對台灣這個繁體中文市場的priority很低,台灣的一些國際網路付費方式也卡卡的,所以光搞定Tidal在我三個系統的使用就耗掉不少時間,幸好網路上推介的撇步很多,東繞西轉的,總算成為Tidal Premium會員,可以使用最高解析度的音源。

2. 設法連線

       Tidal透過WiFi到原本Nuforce那台WiFi DAC播放,光這件事,三個系統就各有不同,iPad依然是最簡單直接的,彷彿整個網路音樂世界原本就是建立在Apple系統上似的,其他系統都是小三(或算三小)。從Android手機還是得繞過UPnP,選用BubbleUPnP,再連回Tidal,形成雙重選擇,雖然導通了,操作上由A操縱B實在太複雜了。從Windows NB就讓我吃足苦頭,Window Media Player連不到Tidal,也沒連到WiFi,找UPnP/DLNA的程式都很複雜,最後找到一個名叫"Stream What You Hear"這麼直接了當的開放軟體,還真的能從Tidal直通WiFi,但很可惜只能從Tidal播放MP3的格式,音質不佳。Anyway,可以在我的三個系統播放Tidal的音樂,這樣就不用在一個月的試用期內停止Tidal,也可以進行下一步了。

 3. 系統升級

原本期待播放高音質音訊的聲音應該很棒,但聽來總有點失望,想必是該升級了,再度進行網搜,尋找一台靠譜的USB DAC或網路串流DAC,這個選擇除了是跟播放音質息息相關外,各式各樣的介面更是複雜,有直接插網路線的RJ45、有WiFi、有藍芽、有數位同軸、有光纖接頭、有USB (Type A/B/C)、有耳機孔、有類比/數位輸出,有的機器包山包海,一應俱全,有的只管其中幾項,一時間舉旗不定,就怕掛一漏萬,那天還得添補機台! 原來玩串流音響有這麼多搭配,難怪市面上各機型玲瑯滿目,可樂壞了音響公司。不過我最後決定選擇以音效為主、介面次之,下手網路上一片叫好的RME ADI-2 DAC,我的三套系統反而是iPad得另購LightningUSB的接線才行,不過很容易就讓Tidal接上系統,大功告成! 至於RME極複雜的本機功能再慢慢研究。

進行到這裡,我才完成音樂音響網路數位化的第一步,只是開始正式使用網路串流音樂服務而已,就好像才從實體店面到網路商場購物而已。下一步是如何將實體蒐藏虛擬化,ie 應該要rip CD! 這可是件大工程,就像以前我都把檔案存在本地電腦硬碟裡,頂多用外掛硬碟備份,一直到兩年前將筆電繳回原服務公司後,從自購的筆電開始就決定使用網路硬碟,將檔案上傳給雲端管理,連同新公司的檔案也全都交給雲端,本機硬碟空空如也,用了兩年下來,還真是方便的很,只怕中美大戰,那天在大陸或美國會讀不到檔案!

有了這個經驗,下一步應該就是將庫存的六千張CD全給rip到網路硬碟! 這就像把以前的舊照片給掃描到電腦上一樣沒有捷徑,只能一張一張來! 這工程未免太浩大了,如果邊聽邊存,那我至少得花上六千個小時,以我一天聽兩小時的速度,得花上將近十年的時間ㄟ! 即便是用copy-paste/drag-and-drop 也是很勞力的,況且還得補齊CD封面及糾錯,想到就手軟! 我想我會活在虛實兩相依的時間好一陣子的

那為何我不玩LP黑膠呢? 時間跟空間,唱盤是個很難搞的東西,很早以前只管聽,每次遇到跳針,就直接拿五毛錢(台幣壓五毛、美金壓10 cent、日幣壓50)壓到唱頭上,亂搞一通,蒐集的唱片又很惦位,ㄘㄘ擦擦的聲音也很討厭,所以壓根沒去想過黑膠會復興,成了文青品味的象徵,既然跟它早已恩斷情絕,就不去想它了,還是網前走!

DSC_3512.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pha  的頭像
    Alpha

    alpha 追逐的蹤跡

    Alp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