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站維也納
莊嚴的試煉
劇場與音樂完美的結合, 創作式的神話故事隱含深奧的哲理, 主題動機加上深度的詞句演譯, 跟隨著華格納的腳步, 升華
沒有影子的女人 ( Die Frau Ohne Schatten )
被譽為「本世紀初最偉大的作曲家」、「浪漫樂派的終結者」的理查· 史特勞斯,曾宣稱《沒有影子的女人》(Die Frau Ohne Schatten)是他最成功的作品。本劇似有日漸走紅的趨勢,但比起《莎樂美(Salome)》及《艾烈克特拉(Elektra)》的震憾,或是《玫瑰騎士(Der Rosenkavalier)》的煽情,《沒有影子的女人》仍有一段路要走。
理查· 史特勞斯在十九世紀最後十年,完成了他一些最受世人稱許愛戴的交響詩作品,如《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八九六)、《英雄生涯》(一八九九)等。之後才轉移注意力到歌劇上,一九O五上演《莎樂美》,一九O九年上演《艾烈克特拉》,成就他那不可一世的偉大功名。有人說他在一九一一年上演《玫瑰騎士》時,就已衰退,了無新意,只是在玩弄一些舊技倆。一九一九年在維也納上演了這部堪稱理查· 史特勞斯最具野心,也最華格納式的歌劇,長達三個半小時,三幕十一景,並不能再引起大眾的注目。想想當時的人們,早已被「現代樂派」的人洗腦了,到處都是史特拉汶斯基《春之祭》的餘音,誰會留意《沒》劇這種與當時樂界脫節的作品呢?
理查· 史特勞斯真的在一九一O年後,就失去創意了嗎?看看他一九一二年那部佈局巧妙的《納克索島的阿麗亞德妮(Ariadne auf Naxos)》、一九二四年自傳式的《間奏曲(Intermezzo)》,他一直在尋找新的題材。往好的方面說是意圖突破;卻也不乏人說是為迎合觀眾,再進些銀兩。理查「愛財及懼內」是出了名的,譜寫歌劇的收入比交響詩的收入豐厚無庸置疑。他後半生幾乎全投入歌劇創作,最後也以指揮演出歌劇為主,也可引以為證。
關於本劇
《沒有影子的女人》是理查· 史特勞斯與他的劇作家霍夫曼斯塔爾(Hofmannsthal)合作六部作品中的第四部。霍氏將史特勞斯自《艾烈克特拉》(首次合作)的激情血腥中,拉到文學氣質濃厚的世界,間接的抑制了史特勞斯續領風潮的能力。劇情內容不像《玫瑰騎士》那般滿是官能惟美的肉慾情愛,音樂也不像《玫瑰騎士》那般沈膩華麗。《沒》劇圍繞在母親與孩子、愛情與道德間,透過一次次的試煉,一次次的內心掙扎,終於完成並達到完美的境地。故事的描述具有高度的道德及哲思, 然而據悉霍氏是根據史特勞斯的太座寶玲來建構染布工太太的角色, 而染布工就暗指史特勞斯本人, 寶玲是位以自我為中心的女人, 為了維持自己的體態而對生小孩感到疑慮, 平日也有欲求不滿的傾向; 而史特勞斯就一副為顧家計而無怨付出的樣子, 霍氏毫不隱瞞他的影射, 而史特勞斯也這樣跟他老婆說, 當然引起太座的抗議, 史特勞斯認為他是在寫一部「已婚成人的愛情故事」, 太座應該稱讚他才是。
本劇被拿來與莫札特的《魔笛》比較,在《魔笛》中,帕蜜拉與塔米諾通過火的試煉;在《沒》劇中,沒有影子的皇后拒絕了「生命之水」的誘惑,不願意為一己之私而害了他人,偉大的情操反而也救了自己。《魔笛》是莫札特充滿童趣的歌劇,故事結構凌亂,變化之多,令人目不暇給,全賴莫札特天才式的音樂,將之轉化成清新動人的歌劇。《沒》劇的故事完整,但十一景演下來,仍不免令人眼花撩亂,負擔沈重。所幸,史特勞斯引用了主題動機,輔之以史氏優異的管絃樂色彩,使得在欣賞本劇時,亦可以感受到華格納式的美感。
劇情簡介
天神凱柯巴德(Keikobad)的女兒,被凡間的國王獵獲,兩人並且相愛同居。天神下了十二道金牌,要她女兒(已成為皇后)回到神界,揚言若三天內皇后仍然沒有影子,她必須回到神界,而國王將變成石頭。國王當初是因為他的獵鷹啄傷化身為羚羊的皇后後,才得以獵得佳人,但事後望著皇后的傷痕,反在盛怒下傷了獵鷹,心中懊悔不已,遂決定外出找尋獵鷹。
皇后得知父親的懲處之後,向詭計多端的褓姆求救,這位看似自私邪惡,卻對皇后疼愛有加的女士,獻計唯有向凡間「買影子」了。於是就如同華格納在《萊茵河黃金(Das Rheingold)》中,弗頓(Walton)與火神下凡到居住侏儒的地底般,史特勞斯也來一段皇后與褓姆下凡,不過這回是從人家的煙囪中出來的。
凡間有對染布工夫婦,妻子對生活現狀迭有怨言,此刻染布工巴拉克( Barak)的三位獨臂、獨眼、駝背兄弟正鬧得不可開交,妻子簡直快抓狂了,當老公的巴拉克又以和為貴,忙者染布趕集維生,這般的「問題家庭」,正好給褓姆相中,於是下降於此,對妻子百般阿諛奉承兼利誘,以豪宅、金飾、華服,外加「夢中情人」為條件,向妻子「買」影子。妻子想想這般老公,心灰意冷,當下便答應了。「影子」在此劇中,就是代表孩子,當妻子答應出售影子時,就表示她放棄了當母親的權利。在這當兒,就傳出「未出生小孩」哀嚎母親心狠的聲音,皇后也隱約覺得不妥。褓姆幻化出妻子的「夢中情人」,妻子陷入夢想與現實的掙扎中,內心反而意識到了些許不安。
另一方面,被獵鷹引導到山野的國王,看見皇后及褓姆返回「獵鷹之屋」,但卻沾滿了人類的味道,頓時醋意大起,竟欲殺了皇后,但終不忍,而悲慟的想退隱山林。自始至終,皇后不過是國王的一個「私人收藏」而已。
回到巴拉克家,褓姆為儘早取得影子,便下藥讓巴拉克沈睡。然後召來妻子的「夢中情人」。妻子驚懼之下,搖醒丈夫,並責怪丈夫不該在大白天睡覺,讓宵小入侵。一瞬之間,聰明的妻子,心思千迴百轉,非但壓抑自己的慾望,巧妙的掩飾自己的過愆,惡人先告狀,連自以為邪惡之首的褓姆,都不得不暗自嘆服。
皇后目睹此景,心中愧咎不已,夢中彷彿見到自己的丈夫徬惶無助,又想起他就將變成石頭,更是痛苦,隱約的,她看他走進了一扇門。皇后內心的掙扎是:救了丈夫,就害了巴拉克,心地真是善良。
巴拉克的世界,突然天昏地暗,宛若世界末日,巴拉克的三兄弟驚嚇不已。妻子鎮定的數落著巴拉克的不是,堅定的道出那位「夢中情人」的事,震憾性的宣布 ― 她賣了她的影子,她不為他生小孩!巴拉克震怒的要取火把看清楚,褓姆急忙著招呼皇后搶影子!影子不見了!巴拉克氣極,要手刃妻子。皇后心寒不已,不願取此沾有血腥的影子,褓姆變了把劍給巴拉克,正當巴拉克要下手時,妻子又很鎮定的宣布:她並沒有真的出賣影子,但是祈求死在巴拉克的劍下。一陣天崩地裂,巴拉克與妻子掉入了地底,褓姆知道上天加入這場爭戰了。
巴拉克與妻子分別被關在兩處地窖中,妻子獨自吟哦著對丈夫的期盼,丈夫則悔恨不應如此衝動。兩人在黑暗中找尋對方。褓姆與皇后駕著小船來到凱柯巴德的神廟外頭,褓姆怕受懲罰,急欲離開,皇后則認出這是她夢中國王所走進去的門,因而急於進入面見父王。原來這門內有「生命之水」,可使國王變回原貌,褓姆懼怕被處以保護不當的罪,而力勸皇后離去;皇后儼然知曉人界的喜怒與哀樂,斷然捨下褓姆進入門內。憤恨的褓姆,故意讓彼此尋找的巴拉克與妻子走反方向,以消心中恨。褓姆呼喊著主人,請求晉見,但終被遺棄了,放逐人間。一方面,巴拉克及妻子仍在努力的找尋對方。
皇后看到了「生命之水」,守衛者告知只要一掬此水,便可獲得妻子的影子,國王也因此得救,但面對巴拉克與妻子的流離失所,竟是不忍,凱柯巴德故意讓女兒看到化成石像的國王,只留下眼珠兒,閃著人類的光芒。皇后在一番掙扎後,痛苦的向生命之水說:「我― 不― 喝!」剎那間,音樂轉為平靜,皇后的宅心仁厚,反而使一切都獲得了解救,國王復活了,皇后投射出一道影子!遠處傳來未出生小孩的歡呼!國王及皇后站在瀑布的上方,巴拉克與妻子分別自左右進入,透過妻子所投射的影子,化為橋樑,兩人終於見面了。四人共同慶賀通過此番的試煉,未出生的小孩,則高興的宣告:這一切紛爭與慶賀,他們才是主角!
結語
凱柯巴德雖是幕後主控,在劇中卻是個象徵的意義,代表著那位無形的棋手,其餘的人都是棋子,「影子」是棋局的對家,雙方爭戰結果,影子獲勝了!影子代表孩子,孩子代表著愛情;皇后深愛著國王,所以急於讓自己有個影子。染布工之妻生活困頓,受不了物質一時之誘惑,而願意放棄養育孩子的權利。國王是位自私的人,「收藏」著皇后,視之為「物」,至於「影子」並不是他所關心的。巴拉克則為父權型的男人,非但企盼著孩子,對自家兄弟的照顧亦是無私,「妻子」的存在是「功能性」的,旨在生育小孩及照顧家庭。褓姆是最大的輸家,自以為是的作為,也不過是為了滿足主人的需求,卻成了邪惡的歸咎者及代罪羔羊。
霍夫曼斯塔爾以相當哲學化的思維寫作本劇,五位主角加上一位幕後主控,各有其鮮明的個性及代表的含意,指揮家蕭提(Solti)稱本劇的演出是沒有時間及地點的限制的,可以在遠東,也可以在北非;可以是歷史,也可以是未來。劇中除了天神凱柯巴德及巴拉克有真實的名字外,其餘都只有代號;時代的設定,也不會影響到劇情的安排。近年來,流行以「現代為背景」取代原劇預設的時代。本劇既是人神之戰,似乎應在希臘羅馬神話所描述的時代中發生,或是跟《尼布龍根指環》同一時代,既然《尼》劇的現代未來版都可以上演了,《沒》劇也必然可以。
錄音介紹
筆者曾在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看過此劇,坐在四樓包廂後排,加上當時對此劇一無所知,四個小時下來,僅知音樂仍持有理查· 史特勞斯的色彩,但不似以往具有決定性的變革或創新。十一景的變化,真夠令人頭大。維也納劇院是本劇首演地,此一歷史受到當地人的認同,當地的製作面面俱到,卻不是很精緻的,但相信保留了相當的原味。
由蕭提指揮維也納愛樂做的錄音,獲得英國留聲機雜誌年度「最佳歌劇」獎,歌者均是上選,最重要的是有完整的解說介紹,是想要瞭解此劇的上選,多明哥難得出現在史特勞斯的歌劇上,主唱國王的角色, 戲份並不多, 這可能是他唯一的史特勞斯角色。約同一時間, 蕭提也在薩爾茲堡音樂節跟維也納愛樂合作演出, DVD版本的角色跟CD的完全不同, 由史都德 (Cheryl Studer)取代了瓦拉蒂 (Julia Varady), 馬頓 (Eva Marton)取代貝倫斯 (Hildegard Behrens), 莉波謝克 (Marjana Lipovsek)取代倫柯兒 (Reinhild Runkel), 哈爾 (Robert Hale)取代范丹姆 (Jose van Dam), 莫塞爾 (Thomas Moser)取代多明哥; 其中最大的差異來自染布工之妻這個角色, 馬頓跟貝倫斯都是唱華格納布倫希德的戲劇女高音, 馬頓是個硬角色, 強撼有力, 真像欲求不滿的妻子; 貝倫斯格調高雅了些, 是受了委屈的老婆; 多明哥明顯勝過莫塞爾, 他真是為全能的歌手; 史都德跟瓦拉蒂一樣的楚楚可憐; 然而莉波謝克真是為絕佳的褓姆, 這個狠角色唱作俱佳。蕭提在CD的錄音中有較多琢磨的時間, 現場演出有其張力, 都是好的選擇, 然而比起沙瓦利許, 可能就少了點氣勢了。
由沙瓦利許 (Walfgang Sawallisch)帶領巴伐利亞國立劇院在日本神戶的演出DVD真是精彩無比, 由日本國寶市川猿之助(二代目)製作的日本歌舞伎版, 東方華麗的舞台, 日式服裝及舉止, 都讓人眼睛無法移開, 演出者或許有不盡理想, 其中仍以由莉波謝克 (Marjana Lipovsek)飾演的奶媽最佳, 飾演王后的迪沃 (Luana DeVol)及國王的薛佛特 (Peter Seiffert)最辛苦, 歌舞伎式的濃妝及厚重服飾, 還得加上日式精緻的舉止, 還真辛苦。沙瓦利許建構起雄偉的氣勢, 一波波的引導推升, 雄性式的指揮, 配上日本武士的氣氛, 毫不保留的推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