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一站 拿波里

快意的旅程

 

有點混搭的味道, 還是義大利就該如此被描述, 乍聽之下, 還真不像他的作品, 不過還是很想快樂的高歌一下, Hai-yo Hu-la…

 

自義大利 (Aus Italien)

 在史特勞斯回到慕尼黑任職前,一八八六年的夏天,他前往義大利暢遊五週,從此一路逛到拿坡里。這趟旅程由於親睹大自然的美麗,激起他寫作的強烈慾望。在他寫給母親的書信中,除了一邊描述景色及行程外,也已為每段旅程預先構思好音樂的主體,因此待他返抵慕尼黑後,立即就著手寫下這首交響幻想曲《自義大利》(Aus Italien,作品十六)。

這首交響幻想曲承襲李斯特的交響詩風格,又兼容傳統四樂章的奏鳴曲形式。史特勞斯引用李斯特的交響詩風格,主要是受了曼寧根宮廷樂團小提琴手瑞特(Alexander Ritter)的影響。瑞特是李斯特及華格納的信徒,他認為音樂應是用於表現的,而另派則主張應該注重音樂本身的美感。瑞特所呼應的那一派稱為「新德國樂派」(New German School ),他說服史特勞斯使用新式的作曲方式,也就是交響詩的表現方式,而《自義大利》便是他的第一次嘗試;在此之前,史特勞斯已寫過兩首交響曲。《自義大利》仍保有孟德爾頌交響曲的味道,但史特勞斯是要為「新的構思尋找新的表現方法」。這首處女作顯然毀譽參半。本曲於一八八七年三月二日於慕尼黑首演,由史特勞斯親自指揮。

Italia Ritter

《自義大利》共分為四個樂章,分別描述義大利四個地方的景況:

第一樂章「在坎帕良」(In the Campagna),此地是離拿波里不遠的山下小城,從寫景的音樂來看,應是景色飄渺的鄉林間。此段已明顯展露出史特勞斯的交響詩管絃樂色彩,雖然也夾雜了不少孟德爾頌的味道。

第二樂章「羅馬的毀滅」,顯然史特勞斯看到全盛時期羅馬帝國的遺蹟,緬懷過去的光輝,有感而發,感傷多於熱情。

第三樂章「在蘇蘭多的海灘上」,德布西似乎滿欣賞這段音樂,帶有濃厚的印象派味道,手法寫意。

第四樂章「拿坡里的民眾生活」,這是最具爭議的一個樂章,他引用的第一個主題是大家都頗熟悉的民謠(國小時唱過,歌名似乎叫「爬山」--- 來吧!爬山的朋友們… … )。然而此樂章是很粗暴狂烈的,史特勞斯指出,如果沒去過拿坡里的人是很難理解他為何如此描述當地人的日常生活的。義大利筆者雖然去過幾次,可惜上述四個地點都沒去過,無法印證。

 

Italien

 

這首作品的錄音不多,在台灣最容易找到的版本,是

 

EMI 發行的肯培(R Kempe ) 與德勒斯登管絃樂團合作的史特勞斯管絃樂大全輯的第三輯。此曲長達四十五分鐘,份量不輕,肯培得力於可稱為「史特勞斯樂團」的德勒斯登之助,展現出紮實精湛的風範,快意順暢,去除了不少年少的青澀。由義大利指揮演奏此曲,應可展現另一種面貌,慕提與柏林愛樂曾在Philips 錄過此曲,在台灣還可以找到,果然寫意多了。當年史特勞斯與柏林愛樂合作演奏此曲時,盛讚柏林愛樂是最具天賦表現這首作品的樂團,因此慕提與柏林愛樂的合作,應是最能恰當表現出這首作品的精神,結果也是如此,他不用肯培那種制式的力道來演奏,成效極佳,為此曲的經典演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p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